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10
    专家笔谈
    从言语病理学角度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沟通障碍
    杨峰
    2024, 32(3):  233-23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114
    摘要 ( )   PDF (7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沟通、语言与社交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从言语病理学的角度分析ASD儿童的基本沟通能力、语言发展特点以及社交语用方面的表现特征并介绍相应的评估工具,同时提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干预策略,强调采用医疗、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以期全面提升该群体的沟通、语言和社交能力,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
    科研论著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外周血CNR1基因甲基化修饰水平的研究
    王峰, 刘泽慧, 张艺霖, 田文茹, 杨凌渊, 邹明扬, 孙彩虹
    2024, 32(3):  237-241.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86
    摘要 ( )   PDF (5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NR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间的关联,为ASD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及康复机构的30名ASD儿童及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30名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gena MassArray®飞行质谱分析系统检测两组儿童CNR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与ASD发病风险及社交反应量表(SRS)得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SD儿童CNR1基因启动子区平均甲基化水平(t=2.224)、CpG_3.4(Z=2.187)、CpG_9.10.11(t=2.308)和CpG_28.29(t=2.943)位点甲基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NR1基因启动子区平均甲基化水平(OR=1.117,95%CI:1.003~1.245)、CpG_9.10.11(OR=1.072,95%CI:1.006~1.142)和CpG_28.29(OR=1.078,95%CI:1.018~1.141)位点甲基化水平与ASD发病风险呈正相关(P<0.05);并且CpG_28.29位点甲基化水平与SRS量表社会动机领域评分呈正相关(r=0.421,P<0.05)。结论 ASD儿童外周血中存在CNR1基因甲基化水平异常,并且可能与ASD发病风险及社交功能具有相关性,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心理行为的关联
    黄蕾, 南楠, 苏悦, 王鹏丽, 伍晓艳, 郭金仙
    2024, 32(3):  242-24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396
    摘要 ( )   PDF (7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不同类型视屏时间与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2―3月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兰州市6所幼儿园的1 361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获取视屏相关信息,同时采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评估心理行为问题。结果 学龄前儿童每天视屏超标率为36.96%(503/1 361)。视屏使用以看电视动画片为主,其次是教育类APP。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为11.61%(158/1 361),以同伴交往(32.26%)及亲社会行为(12.34%)异常最为突出。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相关因素后,总视屏时长≥2h/d是困难总分异常的危险因素(OR=1.802);看电视动画片≥2h/d是困难总分异常(OR=2.409)、同伴交往(OR=2.222)的危险因素;玩游戏≥1h/d是困难总分异常、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及同伴交往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教育类APP<1h/d是困难总分异常(OR=0.615)、亲社会行为(OR=0.549)的保护因素,但使用≥2h/d是品行问题(OR=2.302)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状况不容忽视,过度使用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存在显著关联。家长和学校应重视学龄前儿童亲子及同伴互动,加强对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的干预。
    母亲孕期增重及孕前体质量指数对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
    胡彩霞, 邬天凤, 陈华, 王森, 陈亦晨, 盛嘉懿, 孙良红, 曲晓滨, 周弋, 柏品清
    2024, 32(3):  248-254.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255
    摘要 ( )   PDF (6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分析孕产妇孕期增重合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子代学龄儿童体重状况的影响。方法 2020年11—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1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与出生监测数据库比对,选取保存有完整出生信息的755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及孕期相关信息,分析孕期增重联合孕前BMI对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1)一年级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89%和18.41%;2)母亲孕期增重过度(OR=1.678)、孕前超重肥胖(OR=2.315、2.412)是子代学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3)孕前消瘦的母亲,若在孕期增重过度会增加子代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OR=7.436,95%CI:1.489~37.143,P<0.05);4)母亲孕期增重过度合并孕前肥胖时,其子代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OR=3.606,95%CI:2.030~6.405,P<0.05),而孕期增重适宜且孕前消瘦的母亲其子代学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OR=0.217,95%CI:0.049~0.967,P<0.05)。 结论 孕期增重过度会增加子代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围生期保健工作,帮助孕妇在孕期维持适当的体重增加是预防儿童肥胖的重要策略。
    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金春燕, 朱珠
    2024, 32(3):  255-26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33
    摘要 ( )   PDF (7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人群指向视角,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探索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分析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与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性,为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4-5月对徐州市5所幼儿园的3~6岁全部在园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人口学特征、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以及情绪行为问题筛查。建立潜在类别分析模型探索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研究样本为1 19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618人,占51.9%)。通过对该样本人群的7项生活行为信息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得到三类生活方式模型:低风险组(206人,17.3%),中风险组(721人,60.6%),高风险组(263人,22.1%)。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证明生活方式高风险组的学龄前儿童多动风险(OR=2.129, 95%CI:1.230~3.685)、同伴交往问题风险(OR=2.051, 95%CI:1.316~3.197)、和困难总分风险(OR=2.081, 95%CI: 1.290~3.356)显著高于生活方式低风险组学龄前儿童。结论 不均衡的膳食与不合理的日常活动结构显著增加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帮助学前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
    父母参与陪伴绘本阅读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的关联
    孟颖, 王茜, 王梁, 张灵
    2024, 32(3):  261-26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74
    摘要 ( )   PDF (7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与父母参与陪伴绘本阅读的关联,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于2022年9—11月抽取上饶市广丰县、余干县、万年县、铅山县、婺源县5地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各水平与社会人口学特征及父母参与绘本阅读情况的关联。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参与绘本阅读情况与学龄前儿童情绪控制能力的关联强度。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848份。幼儿平均年龄(4.33±0.95)岁,其中男童432名,女童416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脾气控制能力与陪读人类型中母亲陪读为主呈正相关,与父亲陪读为主及父母双方陪读呈负相关(>P75,母亲为主OR=4.17,95%CI:2.13~8.17;父亲为主OR=0.38,95%CI:0.21~0.70;父母双方,OR=0.14,95%CI:0.07~0.28,P<0.05),学龄前儿童社交自信(>P75,父亲为主OR=3.53,95%CI:1.62~7.66;母亲为主OR=3.52,95%CI:1.66~7.45)及焦虑控制能力(>P75,父亲为主OR=4.32,95%CI:1.85~10.09;母亲为主OR=3.39,95%CI:1.49~7.73)与陪读人类型均呈正相关(P<0.05)。此外,学龄前儿童焦虑控制能力(>P75)还与父亲陪读频率(有时陪读OR=0.09,95%CI:0.03~0.28;经常陪读OR=0.19,95%CI:0.06~0.60)及母亲陪读时长(<1h/d OR=0.33,95%CI:0.12~0.91)呈负相关(P<0.05)。结论 父亲或母亲陪读频率及时长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关联,父母可适度参与陪伴绘本阅读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
    受欺负、欺负容忍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
    赵科, 尹绍清, 刘虹
    2024, 32(3):  268-272.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046
    摘要 ( )   PDF (6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受欺负、欺负容忍与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关系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欺负容忍影响焦虑抑郁的调节效应,为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7月,采用儿童欺负问卷、中小学生欺负容忍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和28项一般健康问卷对1 768名儿童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儿童青少年学生受欺负现象较为普遍,受言语欺负、关系欺负和身体欺负的比例分别为57.64%(1 019/1 768)、36.60%(647/1 768)和22.40%(396/1 768)。不同性别(t=2.00)、学段(F=101.38)和学习成绩(F=27.91)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欺负、欺负容忍正向预测效应焦虑抑郁(β=0.14、0.13, P<0.01)。积极策略、消极策略对欺负容忍与焦虑抑郁关系具有调节作用(β=-0.10、0.08,P<0.01)。简单斜率分析结果表明,高积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无预测效应(P>0.05),而低积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正向预测焦虑抑郁(β=0.28, P<0.01);高消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正向预测焦虑抑郁(β=0.25, P<0.01),而低消极策略水平上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则无预测效应(P>0.05)。结论 受欺负、欺负容忍正向预测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高积极策略和低消极策略能有效抑制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的风险而低积极策略和高消极策略则会放大欺负容忍对焦虑抑郁的风险。
    临夏回族自治州6~24月龄婴幼儿贫血现状及与喂养方式的关联
    马晓兰, 王慧玲, 曹婷, 马晓蓉, 徐娟娟, 韩琦, 马昊兰, 何晓阳, 马剑华, 张格祥
    2024, 32(3):  273-279.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146
    摘要 ( )   PDF (7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6~24月龄婴幼儿贫血现状,并通过婴幼儿喂养指数(ICFI)、喂养知识得分综合评价贫血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喂养行为差异,以期通过改良当地婴幼儿喂养方式,从而为改善贫血提供策略依据。 方法 以临夏州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7个县(市)中抽取5乡(镇)、5个村纳入符合要求的儿童,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血红蛋白检查以确定贫血,同步进行体格检查并对监护人进行喂养情况问卷调查,分析该人群贫血现状及与喂养方式间的关联。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婴幼儿3 901人,其中贫血儿童729人(18.70%),ICFI平均得分为12.56±2.70,喂养知识平均得分为1.97±1.01。调整混杂因素后低喂养知识得分、低ICFI与贫血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ICFI中肉类添加不合格是贫血的危险因素(OR=1.355,P=0.042),过去24h未奶瓶喂养(OR=0.762,P=0.021)、12~24月龄婴幼儿过去24h母乳喂养(OR=0.228,P=0.018)是贫血的保护因素。 结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6~24月龄婴幼儿平均贫血患病率较高,婴幼儿喂养水平、抚养人喂养知识水平较低,早期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增加幼儿肉类食物有利于预防贫血的发生。
    我国2~6岁儿童适应能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崔佳音, 李瑞莉, 王利红, 政晓果, 杨慧敏, 朱莉琪, 郭淑玲, 赵璐, 赵文华, 杨振宇, 张倩, 王玉英, 徐韬, 陈博文
    2024, 32(3):  280-28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054
    摘要 ( )   PDF (8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2~6岁儿童适应能力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适应能力发育促进的举措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以14省28个调查点的3 319名2~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0岁~6岁儿童行为发育评估量表》(WS/T 580-2017)对儿童适应能力发育商进行测查,同时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儿童及其家长的相关信息。结果 3 319例2~6岁儿童适应能力水平临界偏低及低下占7.68%,中等占66.25%,良好及优秀占26.06%。其中5~6岁儿童适应能力水平为良好及优秀的人数占比较3~岁组和4~岁组更低(χ2=59.29,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儿童性别(β=0.06)、出生孕周(β=-0.05)、是否为独生子女(β=-0.04)、留守儿童(β=-0.04)、主要看护人(β=-0.06)、父母的文化程度(β=0.09、0.10)、家长是否主动关注儿童情感(β=-0.06)、儿童是否玩家庭自制玩具(β=-0.04)是儿童适应能力发育商的影响因素。女童、足月儿、独生子女、非留守儿童、主要看护人为父母、父母文化程度高、家长常主动关注儿童情感、玩家庭自制玩具的儿童适应能力发育商较高。结论 我国2~6岁儿童适应能力发育水平多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与多种因素相关,可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促进儿童适应能力得到良好发育。
    儿童血清维生素K2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王培康, 纪霞, 张曼, 张新凯, 刘星
    2024, 32(3):  286-29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711
    摘要 ( )   PDF (6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血清维生素K2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骨强度不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期间,在重庆市数家市、县级医院儿科门诊体检行血清维生素K2检测的4 14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维生素K2相关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完成血清25-(OH)D和腰椎骨密度测定的学龄期儿童844例,分析维生素K2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血清维生素K2缺乏的总体检出率为61.6%(2 553/4 145),不同年龄段间血清维生素K2缺乏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64,P<0.05),婴儿期和学龄期检出率较高。儿童维生素K2水平受季节和母亲文化水平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0,9.990,P<0.05)。骨量发育正常组和不足组儿童年龄(Z=3.416)、性别(χ2=9.218)和血清维生素K2水平(χ2=5.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维生素K2缺乏是学龄期儿童骨量发育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95%CI:1.03~1.83,P=0.030)。结论 儿童群体中维生素K2缺乏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婴儿期和学龄期儿童;学龄期儿童骨量发育不足与血清维生素K2缺乏有关。
    综述
    运动干预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功能的研究进展
    侯耀奇, 宋湘勤
    2024, 32(3):  291-29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031
    摘要 ( )   PDF (5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社交障碍是其典型症状之一,会限制其与他人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交关系,对生活和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传统治疗方法虽有效,但耗时且成本高,而运动干预作为一种新兴治疗策略已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球类运动、格斗类运动、水上运动以及综合运动都已经在干预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梳理了针对ASD儿童社会功能而采用的运动干预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与分析,旨在为ASD儿童的治疗、干预方案的开发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药物遗传学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盐酸哌甲酯治疗的影响
    任苗苗, 陈立
    2024, 32(3):  296-30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489
    摘要 ( )   PDF (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之一,以与发育水平不匹配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为主要表现,可能导致多种功能损害,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盐酸哌甲酯(MPH)是一种ADHD一线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无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等原因过早终止治疗。在治疗中引入药物遗传学的概念可能为 ADHD的个体化干预开辟新的途径。本文旨在综述药物遗传学对ADHD儿童MPH治疗的影响,为临床药物治疗及管理提供参考。
    我国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营养现状及缺乏共病问题
    荫士安, 杨振宇
    2024, 32(3):  301-30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146
    摘要 ( )   PDF (6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仍然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儿童中同时存在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问题,0~12岁儿童中维生素A以边缘性缺乏为主(约30%);0~18岁健康儿童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较普遍,其中严重缺乏率为2.46%、缺乏率为21.57%、不足率为28.71%,缺乏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高。由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各自的生物活性代谢物视黄酸和 1,25-二羟基维生素 D3具有激素样特性,而且这两种代谢物都是由体内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从其维生素前体合成,通过与核激素受体结合远程对靶细胞两者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在中低收入国家和贫困地区的5岁以下营养不良儿童中,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共病),这会以高度特异性的方式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除了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如生长迟缓、运动发育迟缓),还增加感染性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特应性皮炎)、神经发育障碍(抽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时补充,可促进其健康发展。
    青少年自杀意念及行为的家庭治疗
    陈建玲, 刘漪
    2024, 32(3):  307-311.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802
    摘要 ( )   PDF (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及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于改善青少年自杀意念和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青少年工作者常常不只与青少年一人进行工作,往往还需要纳入其家人、照料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本文综述基于家庭的青少年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有效干预方法。
    亲子同床睡眠的现状以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徐敏, 单延春, 冉霓, 杨召川, 衣明纪
    2024, 32(3):  312-316.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539
    摘要 ( )   PDF (4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床睡眠作为儿童睡床方式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目前研究表明,同床睡眠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不同种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也有研究同床睡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母乳喂养、婴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等,另一方面却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夜醒次数增加等。因此,了解目前儿童同床睡眠的现状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对指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及发展趋势
    邹红, 朱健芳, 罗佳怡, 李丹丹, 吴迪
    2024, 32(3):  317-321.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84
    摘要 ( )   PDF (6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交往和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范围狭窄等症状。目前,针对ASD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干预、药物干预、物理干预、体育干预及补充与替代医学干预方法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ASD的干预方法将朝着个性化干预、深度学习技术、基因治疗和神经反馈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些新的干预方法将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荟萃分析
    益生菌对孤独谱系障碍患者核心症状干预效果的荟萃分析
    蔚然, 孔锐, 关陆阳, 王永露, 叶侃
    2024, 32(3):  322-32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847
    摘要 ( )   PDF (18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益生菌对孤独谱系障碍(ASD)患者核心症状的治疗效果,为ASD的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共7个数据库中有关益生菌干预孤独谱系障碍患者核心症状影响的文献,检索期限为2000年1月到2023年5月。采用Rev Man5.4进行Meta分析,计算效应量合并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343名患者。Meta分析显示,对于ASD核心症状得分干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34, 95%CI:-0.55~-0.12, 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种中展开的试验疗效不显著(SMD=-0.32, 95%CI:-0.63~0.00, P=0.05),而在高加索人种中疗效显著(SMD=-0.35, 95%CI:-0.65~-0.06, P<0.02)。按年龄分组,发现包含成人的试验疗效不显著(SMD= -0.12, 95%CI:-0.57~0.33, P=0.61),只包含未成年人的试验中疗效显著(SMD=-0.40, 95%CI:-0.65~-0.16, P=0.007)。按疗程分组,干预不超过3个月(SMD=-0.35, 95%CI:-0.66~-0.03, P<0.05)和超过3个月(SMD=-0.33, 95% CI:-0.62~-0.03, P<0.05)的疗效均显著。按菌株分组,单一菌群疗效不明显(SMD=-0.16, 95%CI:-0.46 ~0.15, P>0.05),复合菌群疗效显著(SMD=-0.51, 95%CI:-0.81~-0.21, P<0.05)。结论 益生菌治疗对于改善ASD患者的核心症状有效,但受人种、年龄和菌株等因素影响,在高加索人种、未成年人群中使用复合菌群的条件下有更好的疗效。
    临床研究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饮食睡眠问题及相关因素
    胥柯, 周勤, 吴明磊, 宋丽, 柯晓燕
    2024, 32(3):  329-33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70
    摘要 ( )   PDF (5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睡眠和饮食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干预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2023年1—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门诊就诊的211名2~7岁ASD患儿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91名正常儿童为ASD组和对照组。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BC)评估ASD儿童的行为,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自编问卷分别评估两组被试的睡眠问题和饮食行为。使用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SD儿童睡眠问题和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 ASD组睡眠问题和食物选择性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6、17.299,P<0.05)。ASD组患儿CSHQ总分[(48.55±6.07)分]高于对照组[(45.24±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4,P<0.05)。ASD儿童更有可能出现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问题(P<0.05)。在ASD儿童中,有饮食行为的儿童CSHQ总分增高,且在食物选择性(种类选择性、质地选择性和异食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3,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睡潜伏期延长受到ABC量表躯体运动分量表得分(OR=1.063)的正向影响,无食物质地选择性(OR=0.524)和无异食癖(OR=0.343)的负向影响。结论 ASD儿童常伴随更严重的睡眠问题和饮食行为问题。有饮食行为问题的ASD儿童睡眠问题更严重。ASD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受到躯体运动、食物质地选择性和异食癖的影响。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意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赵娟娟, 熊祖平, 王昆, 唐新龙
    2024, 32(3):  334-33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047
    摘要 ( )   PDF (6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意念,并分析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并降低其自杀率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六安地区确诊的37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病例组,另选取376例正常青少年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Beck自杀意念评估量表(BSS)、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两组青少年的自杀态度、自杀意念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意念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意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的QSA、BSS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t=43.352、96.527,P<0.001);病例组FES-CV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得分低于对照组(t=25.487、14.573、22.160、18.906,P<0.001),矛盾性得分高于对照组(t=30.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0~25岁(OR=2.016、2.261)、病情重度(OR=2.115、2.192)、成长环境为城市(OR=2.442、2.557)均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对自杀持积极态度、自杀意念强的危险因素(P<0.05)。病例组的QSA、BSS量表得分与FES-CV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得分均呈负相关(QSA:r=-0.891、-0.933、-0.788、-0.698,BSS:r=-0.901、-0.832、-0.725、-0.637,P<0.05),与矛盾性得分呈正相关(r=0.848、0.883,P<0.05)。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态度、意念均高于正常青少年,年龄、病情、成长环境均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意念的影响因素,且患者自杀态度、意念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北京市残疾儿童心理行为与睡眠问题的关联性
    张泊宁, 夏衣旦木·阿布都赛买提, 祝慧萍, 高琦
    2024, 32(3):  339-34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197
    摘要 ( )   PDF (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北京市残疾儿童心理行为与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改善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减少残疾儿童睡眠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2月,随机抽取6~17岁残疾儿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其人口学特征,采用儿科症状检查表(PSC-17)评定心理行为问题;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睡眠问题。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行为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650名残疾儿童,不同性别、不同就读方式、不同残疾类型和不同残疾等级儿童的睡眠问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4.437、12.925、18.104,P<0.001),具有心理行为问题与无心理行为问题的残疾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22,P<0.001)。残疾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影响其睡眠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OR=2.540,95%CI:1.740~3.709);走读残疾儿童的睡眠问题发生风险是住宿残疾儿童1.577倍。结论 残疾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其睡眠问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改善残疾儿童的心理行为状态,可以有效防止其睡眠问题的发生。
    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社交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
    李梦滔, 代梦琴, 罗尧竞, 赵小燕
    2024, 32(3):  344-34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13
    摘要 ( )   PDF (5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社交焦虑现状,分析影响ADHD儿童社交焦虑的因素,为完善ADHD患儿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接诊的206例学龄期ADHD患儿,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儿童相关临床资料,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评估社交焦虑,社会反应量表(SRS)评估社交能力,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Ⅳ)评估核心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DHD患儿社交焦虑的因素。结果 206例ADHD患儿中128例(62.14%)存在社交焦虑,SASC得分为(14.02±4.06)分。焦虑组女童(χ2=6.057)、共患孤独谱系障碍(ASD)(χ2=4.929)、主要照顾者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χ2=13.345),SRS(t=5.842)和SNAP-Ⅳ总分(t=7.848)以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无焦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RS总分(OR=5.217,95%CI:2.309~11.791)、高SNAP-Ⅳ总分(OR=4.150,95%CI:1.974~8.722)、女童(OR=2.268,95%CI:1.423~3.616)、主要照顾者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527,95%CI:1.162~2.005)、共患ASD(OR=1.551,95%CI:1.209~1.990)是ADHD患儿发生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DHD患儿社交焦虑发生率较高,针对高风险患儿应加强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干预,以提高社交能力,降低社交焦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