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政策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委会
主编/副主编介绍
在线办公
作者登陆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服务
下载中心
综合收费平台版面费手机端缴费操作手册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论文写作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编辑工作流程图
利益冲突声明表
作者贡献声明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知网
西安交通大学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10
上一期
标准·共识·指南
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建设与运行规范
吴琼, 穆立娟, 刘爱华, 张淑一, 殷妍, 宋国超, 吴燕, 赵苗青, 关宏岩, 张延峰, 杨玉凤, 朱宗涵, 张霆
2025, 33(10): 1045-1051.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520
摘要
(
)
PDF
(20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是以开展婴幼儿营养喂养指导为主,将喂养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为婴幼儿养育人提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喂养咨询指导的健康教育场所。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医疗保健机构均开设了营养教学厨房,但缺乏规范化的建设和运行指导。首都儿科研究所联合儿科学、儿童保健学和营养学领域的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组,共同编写了《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建设与运行规范》。该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托幼(育)机构或社区儿童成长驿站等机构中婴幼儿养育照护相关从业人员,从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的基本要求、建设要求、设备设施、运行管理、服务人员、运行服务、评估管理等7个方面提出推荐,为推进各地医疗保健机构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建设和运行、加强婴幼儿喂养咨询指导提供统一、可操作的依据。
述评
多系统交互网络视角下儿童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免疫-代谢-力学三维机制解析
郭锡熔
2025, 33(10): 1052-1055.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969
摘要
(
)
PDF
(4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既往研究往往聚焦于单一器官或组织层面的改变,难以解析肥胖进程中多组织器官的动态变化。儿童肥胖相关代谢紊乱本质上是脂肪组织功能障碍引发的、涉及免疫系统失调和代谢稳态失衡等多系统深度交互的复杂网络性疾病。本文系统综述了当前儿童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聚焦三大病理路径:免疫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代谢物积累与代谢重编程、以及脂肪组织生物力学微环境异常。研究显示,在肥胖状态下,T细胞、B细胞及巨噬细胞在脂肪组织中活性改变,构建免疫-代谢的双向反馈回路;支链氨基酸和非酯化脂肪酸等代谢物可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引发胰岛素抵抗;而细胞外基质硬化及力学应激增强则进一步激活炎症通路,形成“免疫-代谢-基质”复合网络。儿童肥胖相关代谢异常具有早发、多器官、长期遗留等特点。未来应加强多组学技术整合与多系统互作机制研究,推动个体化干预策略的临床转化,以改善儿童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防治效果。
专家笔谈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识别及管理
张星星, 廖林英
2025, 33(10): 1056-1060.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780
摘要
(
)
PDF
(6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TH)是一种由甲状腺激素受体突变或甲状腺激素代谢/转运异常引起的罕见内分泌疾病,以靶组织对甲状腺激素敏感性降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升高而促甲状腺激素不被抑制为特征。RTH对儿童各系统发育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误诊。本文结合发病机制,重点讲述了RTH的早期识别、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长期健康管理策略,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参考。
儿童代谢性疾病专栏
妊娠期夜间长期低剂量光污染对子代健康的影响
王佳丽, 张学红, 王文利, 胡晴雯, 徐健
2025, 33(10): 1061-1065.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266
摘要
(
)
PDF
(6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孕期母体所处环境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其中妊娠期夜间人工光污染(ALAN)作为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环境因素,因其干扰昼夜节律和诱发对子代健康的潜在影响而日渐引起重视。长期低剂量ALAN是指在夜间遭受到来源于人工光源(如街灯、电子屏幕、室内照明等)的低强度、持续性的光照暴露。光照作为昼夜节律的主要外部因子,其异常暴露可通过机体视交叉上核介导的神经内分泌信号传递,影响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及系统性节律稳态,进而影响人体多系统的健康发育和功能。研究表明,ALAN可扰乱睡眠结构,诱发情绪障碍及认知功能损伤,并与代谢异常、心血管功能失调和免疫系统失衡密切相关。妊娠期ALAN可能通过干扰昼夜节律调控相关机制影响胎儿的程序设定,增加子代多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本综述总结了妊娠期ALAN对母体和子代昼夜节律,及对子代神经、代谢、心血管及免疫系统等的潜在危害及可能机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公共卫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基底体相关蛋白复合体在儿童肥胖及其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詹舒敏, 傅君芬
2025, 33(10): 1066-1069.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283
摘要
(
)
PDF
(7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底体相关蛋白复合体(BBSome)是一种由 8 种 Bardet-Biedl 综合征 (BBS) 蛋白组成的复合物,参与纤毛功能。BBSome已成为能量平衡的重要调节器,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BBSome在中枢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葡萄糖稳态、瘦素受体运输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成年模型上,但儿童期的BBS症状同样严重,未来应加强对幼年期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以揭示BBSome在代谢调节中的复杂角色。
氨基酸调控糖脂代谢在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
朱博文, 王星云, 郭锡熔
2025, 33(10): 1070-1073.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04
摘要
(
)
PDF
(4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重要的代谢信号分子,在糖脂代谢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支链氨基酸(BCAAs)、芳香族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的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CAAs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诱导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质沉积。此外,亮氨酸缺乏可通过氨基酸感应器GCN2通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而蛋氨酸缺乏则通过FGF21信号调控脂质代谢。临床研究发现,血清BCAAs水平与脂肪肝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提示其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尽管靶向氨基酸代谢的干预策略,例如BCAA限制饮食、支链α-酮酸脱氢酶激酶(BCKDK)抑制剂在改善肝脏代谢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但mTORC1抑制剂等治疗手段的代谢副作用提示氨基酸感知网络的复杂性。临床主要挑战包括:氨基酸代谢网络的动态平衡调控、干预措施的双重性验证,以及个体化治疗反应差异的预测等。未来研究需结合多组学技术,阐明氨基酸感知信号通路的组织特异性机制,开发基于代谢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为NAFLD的精准防治提供新思路。
类器官模型在儿童肥胖肠-肝-脂肪轴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王腾飞, 王泽芮, 王星云
2025, 33(10): 1074-1078.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01
摘要
(
)
PDF
(6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面临机制复杂、个体异质性显著等挑战,现有研究因缺乏精准模拟儿童代谢特征及多器官互作的体外模型而进展受限。随着类器官技术的突破,其在3D结构重建、遗传编辑及跨器官共培养中的优势,为体外研究提供了高度仿生的模型系统。本文聚焦肥胖儿童研究需求,综述肠道类器、肝脏类器官及脂肪类器官的构建策略与应用进展,并深入探讨模型标准化不足、代谢微环境模拟局限性及跨尺度数据整合困难等瓶颈问题,以期为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精准干预提供新的多维度研究策略和转化路径。
超级增强子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同帅, 郭锡熔
2025, 33(10): 1079-1081.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299
摘要
(
)
PDF
(4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级增强子(SE)是基因组中重要的大片段顺式调控元件,通过显著增强基因转录效率发挥基因调控作用。细胞内数百个SE协同调控大量关键基因,其异常活化与糖尿病、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SE在代谢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研究仍相对滞后。代谢性疾病不仅是多种慢性病的早期诱因,也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被视为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深入研究SE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可为完善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SE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开拓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染色质三维结构与基因调控网络在儿童代谢性疾病中的遗传学机制进展
高建芳, 单小玉, 郭锡熔
2025, 33(10): 1082-1085.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02
摘要
(
)
PDF
(5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表达不仅由编码序列决定,还受非编码区调控元件的调控。作为关键表观遗传因素,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三维基因组通过空间构象将远距离的启动子、增强子等顺式调控元件聚集,从而调控胰岛素分泌、脂肪细胞分化及能量代谢等关键通路中的基因表达。本文综述了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儿童代谢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在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中的调控机制。通过了解染色质三维结构变化和基因调控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理解儿童代谢性疾病。
细胞生物力学视角下的儿童肥胖研究进展
彭舟, 王晓雨, 郭锡熔
2025, 33(10): 1086-1090.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03
摘要
(
)
PDF
(5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细胞生物力学在肥胖防治中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儿童肥胖是成年代谢性疾病早期关键的防治窗口,细胞生物力学可为儿童肥胖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传统上主要聚焦于宏观层面的运动力学,而近年来的研究已进一步深入至细胞和分子水平。为了解细胞生物力学下儿童肥胖研究进展,以细胞生物力学和儿童肥胖为检索词,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及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1—2025年,纳入近五年文献率90%以上。本文通过介绍生物力学作用元件,总结饮食运动管理和遗传因素相关的细胞生物力学研究成果,并对细胞生物力学视角下儿童肥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儿童肥胖的研究拓展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物质跨物种传输与肥胖
王瑞, 郭锡熔
2025, 33(10): 1091-1094.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00
摘要
(
)
PDF
(5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肥胖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难题之一。饮食结构的改变不仅导致过量能量摄入,还可通过物质跨物种传输调控人体代谢,是引发儿童肥胖的关键因素。人类与微生物、植物等其他物种在共同进化期间进行频繁的物质跨物种传输,除水平基因转移外,microRNA、同工酶和代谢物可通过肠道菌群、胞外囊泡等媒介进行跨物种传输,实现对人体代谢的跨物种调控。本文对物质跨物种传输的最新进展及肥胖中跨物种传输的最新发现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儿童肥胖的发生机制解析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血压偏高的关联
张群, 姜潇, 王希, 张俪叶, 韩迪, 包新宇, 胡佳乐, 沈蕙, 胡佳
2025, 33(10): 1095-1100.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134
摘要
(
)
PDF
(14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不同指标与血压偏高的关联,为成年期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苏州市的12所学校中选取3 444名7~17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及体成分。以血压是否偏高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分析体成分不同指标与血压偏高的关系。
结果
苏州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1.61%(400/3 444)。全身体脂率(PBF)为(23.25±8.82)%,体脂质量指数(FMI)为(4.81±2.73)kg/m
2
,肌肉质量指数(MMI)为(13.84±2.06)kg/m
2
,体质量指数(BMI)为(19.55±4.18)kg/m
2
,血压偏高组均高于血压正常组(
P
<0.05);全身肌肉率(PBM)为(72.06±8.36)%,血压偏高组低于血压正常组(
P
<0.05)。RCS分析显示,PBF和PBM水平增加与血压偏高存在非线性关系(
P
非线性
<0.05),FMI、MMI和BMI与血压偏高呈现线性关系(
P
非线性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女生中FMI、MMI和PBF与血压偏高的关联性强于男生(
P
<0.05)。以BMI、PBF均正常为参照组,BMI正常、PBF超重肥胖组(
OR
=3.467)和BMI、PBF均超重肥胖组(
OR=
4.177)血压偏高的风险增加(
P
<0.05),而BMI超重肥胖、PBF正常组血压偏高的风险未增加(
P
=0.266)。
结论
体脂率与血压偏高呈现正向关联,肌肉率对血压偏高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应加强体成分监测,增强体育锻炼,增加肌肉率,预防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发生。
膳食支链氨基酸对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影响
陈垚, 刘长青, 朱谦让, 刘怡娅, 田美娜, 王宏伟, 于连龙
2025, 33(10): 1101-1107.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236
摘要
(
)
PDF
(9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6~18岁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膳食支链氨基酸(BCAAs)摄入与血脂异常的关系,为血脂异常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选取“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四省份11 019例6~18岁儿童青少年膳食调查与血生化数据。采用食物频率表法获得膳食调查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儿童青少年人群膳食BCAAs 摄入量。比较不同BCAAs摄入水平组间各血脂异常亚组的患病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BCAAs与血脂异常的关联并利用乘法模型来评估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与BCAAs的交互作用对血脂异常的影响。
结果
正常对照组9 389例,血脂异常组1 630例,其中高胆固醇(TC)血症470例。总BCAAs、BCAAs密度高水平组的高TC血症患病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
χ
2
=9.554、18.109,
P
<0.01)。分层分析表明,与低水平组比较,正常体重组BCAAs高水平组(
OR
=1.781,95%
CI
:1.326~2.391)和BCAAs密度高水平组(
OR
=2.011,95%
CI
:1.493~2.708)高TC血症发病风险均升高(
P
<0.05),女性中BCAAs高水平组(
OR
=1.721,95%
CI
:1.243~2.384)、BCAAs密度高水平组(
OR
=1.899,95%
CI
:1.361~2.651)高TC血症发病风险升高(
P
<0.05),6~12岁组BCAAs高水平组高TC血症发病风险升高(
OR
=1.447,95%
CI
:1.100~1.905),各年龄组BCAAs密度高水平组高TC血症发病风险升高(6~12岁
OR
=1.636,95%
CI
:1.242~2.155;
OR
=1.881,95%
CI
:1.170~3.024)(
P
<0.05)。BCAAs密度与BMI对高TC血症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
P
=0.027)。中介效应分析显示BMI在总BCAAs摄入量、BCAAs密度与高TC血症之间表现出异质性中介效应。
结论
BCAAs摄入增加是高TC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调整膳食结构,减少红肉及其制品的摄入来限制饮食中BCAAs可降低高TC血症发病风险。
出生体重与抑郁-肥胖共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刘婧瑶, 陈敬, 杨洋, 杨奕航, 单蕊, 张晓蕊, 刘峥
2025, 33(10): 1108-1113.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88
摘要
(
)
PDF
(11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出生体重与抑郁-肥胖共病风险的关联,为针对不同风险人群开展精准共病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纳入2012年(本研究基线调查)和2016—2022年(随访调查)有抑郁肥胖数据、出生体重数据完整者,共纳入2 628名10~19岁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定义为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评分≥17分。儿童青少年肥胖根据BMI Z评分标准判断;成年人肥胖根据BMI≥28.0kg/m
2
判定。抑郁症状和肥胖共病定义为有抑郁症状且肥胖。非共病进一步分为健康(无抑郁症状且不肥胖)、仅有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状但不肥胖)以及仅肥胖(肥胖但无抑郁症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出生体重作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时与抑郁症状和肥胖共病风险的关联。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在出生体重<3kg的人群中,随着出生体重增加,仅有抑郁症状的风险降低(
OR
=0.561, 95%
CI
: 0.356~0.885)。相比于正常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人群仅有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
OR
=1.489, 95%
CI
: 1.068~2.075),巨大儿人群仅肥胖的风险增加(
OR
=1.823, 95%
CI
: 1.122~2.963)。
结论
异常出生体重可能与儿童青少年抑郁、肥胖或抑郁-肥胖共病风险增加相关,提示将生命早期因素纳入共病风险干预有一定意义。
基于生物电阻抗与决策树模型的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与亚型识别研究
马瑞, 沈张逸霏, 陆乐, 唐锦阳
2025, 33(10): 1114-1120.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36
摘要
(
)
PDF
(24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生物电阻抗技术(BIA)与决策树模型,构建肥胖亚型分类规则,旨在识别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敏感指标及其亚型特征,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4年3—12月采用方便抽样选取上海市550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INBODY J30测定身体成分指标,对比BMI与体脂百分比(PBF)的肥胖检出差异;通过共线性分析筛选出关键变量,采用CRT决策树构建亚型分类规则,并借助XGboost评估特征重要性,通过10折交叉验证模型的稳健性。
结果
BMI标准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6.5%,而PBF标准为21.78%。体成分分析显示,超重肥胖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有29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解决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保留10项变量进入决策树模型构建。基于CRT算法生成的决策树包含17个节点(9个终端节点),将超重肥胖分为三型:下肢脂肪主导型(节点10)、骨骼肌质量低下型(节点16)和高肌肉量型(节点11),模型总体准确率达97.5%。
结论
基于BIA与决策树的多维筛查模型可精准识别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亚型,研究提出的亚型分类框架为制定差异化干预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对优化儿童肥胖早期防控措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我国3~6岁儿童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的构建及应用
甄志平, 把懿, 薛亚奇, 马德, 陈朔
2025, 33(10): 1121-112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098
摘要
(
)
PDF
(19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我国3~6岁儿童体脂率百分位数的参考标准,并确定用于辅助体质量指数(BMI)进行肥胖筛查的体脂率阈值,为我国儿童肥胖早期识别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
2020—2023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从全国27个省份的120所幼儿园中抽取25 604名3~6岁儿童进行体格和体成分测试。利用基于位置、尺度和形状的广义加性模型建立儿童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不同形态指标反映体脂率的敏感性;通过ROC对比不同体脂率百分位数识别肥胖的表现,优选出适用于3~6岁儿童肥胖识别的最佳百分位数。
结果
1)男童的身高、体重、BMI和腰围均高于女童(
P
<0.01),而体脂率低于女童(
P
<0.01)。身高、体重、腰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体脂率和腰围身高比整体呈下降趋势,BMI则波动较小。2)与身高、体重、腰围相比,BMI和身高别体重(WFH)能更为敏感的反映3~6岁儿童体脂率水平。3)体脂率
P
90
在特异度和敏感度之间取得了平衡,是最适宜的肥胖识别阈值。
结论
BMI和WFH是反映儿童体脂水平的敏感指标;建立了适用于我国3~6岁儿童的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体脂率
P
90
在3~6岁儿童肥胖筛查中表现最佳,推荐使用该阈值辅助BMI进行儿童肥胖的筛查,避免误诊/漏诊。
运动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脂肪氧化动力学影响研究
谢维俊, 朱琳, 郑李, 梁曼娜
2025, 33(10): 1127-1131.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118
摘要
(
)
PDF
(9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4周运动干预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运动时底物代谢变化的影响,探讨运动引起最大脂肪氧化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22年7—8月,招募45名10~16岁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4周封闭式运动,实验前后均采用气体代谢分析仪(Cortex Meta Max 3B)测试递增负荷运动状态下的底物代谢,使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比较运动前后变化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41名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4周运动干预后,递增负荷运动中5~7km/h的脂肪氧化率(
t
=3.103、4.991、5.671)及其供能比(
t
=3.614、4.621、5.067)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
<0.05);糖氧化率(
t
=3.599、3.397、2.866)及其供能比(
t
=3.614、4.621、5.067)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P
<0.05)。最大脂肪氧化率[(6.47±2.13)mg/(kg·min)
vs.
(5.26±1.40)mg/(kg·min),
t
=3.900]、最大脂肪氧化强度[(5.10±1.26)METs
vs
.(4.25±1.04)METs,
t
=3.809)和心率[(142.74±14.61)beat/min
vs
. (133.26±16.89)beat/min,
t
=3.820]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
<0.01),最大脂肪氧化率变化量(ΔMFO)与最大摄氧量变化量(ΔVO
2max
)呈显著正相关(
β
=0.448,
P
<0.01),与体脂百分比变化量(ΔBF%)呈显著负相关(
β
=-0.513,
P
<0.05)。
结论
4周运动干预能有效提高肥胖儿童青少年脂肪氧化利用能力,降低糖的供能。最大摄氧量和体脂百分比是最大脂肪氧化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肥胖儿童肺功能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
张丽娜, 万乃君
2025, 33(10): 1132-1137.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090
摘要
(
)
PDF
(7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肥胖儿童肺通气功能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为肥胖儿童的综合管理提供新视角。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肥胖儿童255例,测量身高、体重、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肺通气功能。HbA1c按其三分位数分为3组(Q1、Q2、Q3),比较不同HbA1c水平分组的肥胖儿童肺功能指标,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HbA1c与肺功能指标的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在预测肺功能指标方面的价值。
结果
轻中度肥胖组142例(55.69%),重度肥胖组113例(44.31%),轻中度肥胖组用力肺活量(FVC)低于重度肥胖组(
t
=2.541,
P
=0.01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简称一秒率)、一秒率实际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50%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量(FEF50)高于重度肥胖组(
t
=2.277、2.215、2.075,
P
<0.05),HbA1c低于重度肥胖组(
t
=3.097,
P
=0.002)。不同HbA1c水平分组其FEV1/FVC、FEV1/FVC%、2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量(FEF25)、FEF50、7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量(FEF7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7.813、7.804、6.493、8.209、6.193、6.855,
P
<0.01),Q1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优于Q2及Q3组(
P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肥胖儿童的HbA1c与肺功能指标FEF25、FEF50、FEF75和MMEF均呈负相关(
β
=-0.186、-0.201、-0.148、-0.182,
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肥胖儿童的HbA1c≥5.8%时,其肺功能指标可能会显著受到影响。
结论
重度肥胖儿童血清HbA1c水平更高,肥胖儿童HbA1c与多项肺功能指标呈线性负相关,高水平的HbA1c可能引起小气道功能受损。HbA1c与肺功能指标的多元回归模型在预测肥胖儿童肺功能指标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健康促进
《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建设与运行规范》试点研究对改善养育人喂养知识的效果
李雪宁, 刘爱华, 龚诗苗, 宋国超, 杨艳艳, 冯绵, 陈晓绒, 郑荷芬, 林利琴, 竺晓虹, 胡玉燕, 吴琼, 张延峰
2025, 33(10): 1138-114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522
摘要
(
)
PDF
(13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对养育人喂养知识的影响,探索《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建设与运行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为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全国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24年8—11月在北京市和浙江省宁海县的7家试点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中接受服务的171名3~11月龄婴儿养育人为研究对象。每家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对养育人开展小组形式的家长课,每次3~5组家庭。根据婴幼儿月龄不同,分别进行辅食添加启动课程(3~6月龄)和辅食添加推进课程(6~11月龄),每次课程包括20min理论教学和20min辅食制作实践操作。课程前后对婴幼儿养育人的喂养知识进行评估,并在课后对养育人开展满意度调查和小组讨论。采用
χ
2
检验和非参检验比较养育人课前和课后知识水平的变化。
结果
共171名婴儿的养育人参与了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服务,其中105名养育人参加了辅食添加启动课程,66名养育人参加了辅食添加推进课程。参加两次课程后,养育人喂养知识得分都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9.12,6.47,
P
<0.05)。与课前喂养知识评估相比,课后养育人对“6~23月龄婴幼儿建议每天最少添加7类食物中4类食物”、 “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含铁丰富且容易吸收的食物”、“辅食应该是稠的”等这些关键的辅食喂养知识,正确率提高了3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养育人对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老师水平满意度均在90%以上。养育人表示以前在门诊都是医生的语言宣教,比较抽象,通过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服务模式,可以看到真实的制作过程、食物的性状等,加深了对辅食喂养知识的理解。
结论
《婴幼儿营养教学厨房建设和运行规范》在实践中可行,对婴幼儿养育人的喂养知识水平改善效果较好。
银川市中学生身体活动及久坐行为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
殷鼎, 王慧, 陈妙, 翟锁
2025, 33(10): 1145-115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758
摘要
(
)
PDF
(6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学生身体活动(PA)强度、久坐行为(SB)与功能性便秘(FC)的关系,为合理安排中学生每日PA、预防FC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方便法抽取银川市1 371名初一~初三中学生(13~15岁)为研究对象,依照《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WS/T10008-2023)调查中学生PA、SB,依照罗马Ⅳ儿童/青少年FC诊断标准调查中学生FC。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中学生PA时长对FC的影响。
结果
987名(71.99%)中学生达到推荐的每天≥70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其中男生521人(74.86%),女生466人(69.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2.69,
P
>0.05)。FC检出106人(7.73%),其中男生50人(7.18%),女生56人(8.29%),不同年龄段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
值分别为7.45、8.69、8.51,
P
<0.05)。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显示,中学生PA时长与FC检出存在线性趋势(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和MVPA时长与FC呈负相关(
OR
=0.751、0.893),SB时长跟FC呈正相关(
OR
=1.035)(
P
<0.05)。
结论
LPA和MVPA时长与FC呈负相关,SB时长跟FC呈正相关。学校、家庭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性别差异,增加身体活动时长和强度,减少久坐时长,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龄前儿童体质量指数与可疑远视储备不足的关联
雷军, 周小燕, 何建勇, 刘丽芳
2025, 33(10): 1151-1155.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137
摘要
(
)
PDF
(5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体质量指数(BMI)与可疑远视储备不足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儿童近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4年5—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丽水城区23所幼儿园,对3 353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眼屈光筛查,按《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工作规范(试行)》进行评估,分析不同BMI与学龄前儿童可疑远视储备不足的关联。
结果
3 353名儿童中,检出可疑远视储备不足620人,检出率18.49%,男童可疑远视储备不足检出率(19.94%, 352/1 765)高于女童(16.88%, 268/1 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5.216,
P
=0.022),男女童BMI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消瘦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四组儿童平均远视储备分别为+1.26±0.43D、+1.26±0.75D、+1.18±0.48D、+1.17±0.7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922
P
=0.033);组间两两多重比较显示,正常体重组儿童远视储备均值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可疑远视储备不足组儿童的平均体重和BMI大于远视储备正常儿童(
F
=5.812,4.519,
P
<0.05);肥胖儿童可疑远视储备不足检出85人,检出率为22.49%,高于体重消瘦、正常、超重组儿童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7.916,
P
=0.048);肥胖男童可疑远视储备不足检出60人,检出率30.15%,高于肥胖女童可疑远视储备不足的检出率(
χ
2
=14.161,
P
=0.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BMI与可疑远视储备不足相关,建议将儿童体重管理纳入儿童近视一级预防策略。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路雅倩, 刘甜, 谢坤霞
2025, 33(10): 1156-1160.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132
摘要
(
)
PDF
(5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延安市宝塔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对儿童照护人进行营养教育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延安市宝塔区1 048名3~6岁学龄前儿童及其主要照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了解该地区学龄前儿童一般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效回收调查问卷889份,延安市宝塔区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09%,其中外因性进食(27.1%)和不良进食习惯(25.4%)最为常见;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责任喂养、逼迫喂养及饮食行为限制下喂养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增长、主要照护人责任喂养(
OR
=0.70)及饮食行为限制(
OR
=0.60)是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P
<0.05);而儿童主要照护人逼迫喂养(
OR
=2.17)为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
P
<0.05)。
结论
延安市宝塔区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团结儿童照护人、学校及儿童保健医师的力量解决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