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4-06
    述评
    我国儿童骨健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吴康敏
    2011, 19(4):  297-298. 
    摘要 ( )   PDF (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强健的骨骼是健康人生所必需的。何谓骨健康?从骨的发育角度讲,骨健康是骨的发育、形态和功能正常;从骨的生理学角度讲,骨健康是骨的营养、骨的代谢与骨量正常。综合这两个基本概念,儿童骨健康的基本含义可理解为,从胎儿到青春期骨的发育形态、营养代谢和骨量正常以及骨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和抵御骨疾病的能力。根据这一概念,儿童骨健康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骨的发育、营养及骨量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专家笔谈
    儿童、青少年骨健康:骨纵向生长、骨塑造和骨再造
    张会丰,王卫平
    2011, 19(4):  299-300. 
    摘要 ( )   PDF (3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长板是实现骨骼纵向生长的基础。骨塑造完成骨径向生长。儿童、青少年骨塑造和骨再造同时存在;成人只进行骨再造。骨塑造时,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二者非偶联;骨再造时,骨形成与骨吸收偶联。骨代谢标志物是反映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功能的标志物。本文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三个层面,介绍了骨纵向生长、骨塑造和骨再造等过程。
    儿童期的骨骼生长
    古桂雄,朱玲利
    2011, 19(4):  301-302. 
    摘要 ( )   PDF (3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骨量的生理变化规律,叙述骨骼正常生长的不同时期和影响人体骨密度有关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介绍骨密度测量的常用方法,以及定量超声测定法的优缺点。研究骨生长、检测骨密度、提高骨强度是儿童保健的重点研究课题。
    科研论著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循环骨骼生长标志物NTproCNP水平测定
    阎雪,张亚男,皮亚雷,张会丰
    2011, 19(4):  303-305. 
    摘要 ( )   PDF (4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求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儿童血浆骨骼生长标志物NTproCNP水平变化,以及其与IGF-I 和雌二醇之间的关系。 【方法】 16名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及16例年龄相当的正常女童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计算骨龄。骨龄评价采用TW2法。ELISA测定血清IGF-I和C型钠尿肽前体氨基末端肽(NTproCNP);化学发光法测定雌二醇。 【结果】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与正常对照组女童血浆NTproCNP水平分别为(18.92±8.62) pmol/mL和21.74(13.12) pmol/mL(Z=2.34,P<0.05);血清IGF-I水平分别为(867.50±318.15) ng/mL和(522.41±228.33) ng/mL(t=3.59,P<0.05);血清雌二醇水平分别为(37.19± 16.08) pg/mL和19.00(4.5)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5)。血浆NTproCNP水平与血清IGF-I无相关性,二者与雌二醇也无相关性。 【结论】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循环骨骼生长标志物NTproCNP升高。
    社区0~3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时间现况调查分析
    杨慧敏,肖峰,李瑞莉,政晓果,崔明明,殷涛,陈博文
    2011, 19(4):  306-308. 
    摘要 ( )   PDF (4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社区0~3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七个试点地区共调查618位儿童家长;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0~3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影响因素。 【结果】 在调查的618名0~3岁儿童家长中,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回答6月龄的有135人(21.84%),回答4~6月龄的有407人(65.86%)。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收入低及没有参加系统儿童保健等都是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适宜技术提倡在6月龄之后开始添加辅食,然而社区大部分0~3儿童仍在4~6个月开始添加,故6月龄之后开始添加辅食的宣传教育仍需加强。
    上海1 320名儿童肥胖流行状况调查
    朱美红,花静,郭云琴,张暹,张斌,吴美琴,张晓燕,史玮,吴擢春
    2011, 19(4):  309-312. 
    摘要 ( )   PDF (5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部分地区儿童肥胖流行现状, 研究人口学特征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普陀区、浦东新区3个区的10所幼儿园共计儿童1 320名。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儿童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和父母的情况等。 被调查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来源于当年的“六一”体检资料, 使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与肥胖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调查到的1 320名儿童中,肥胖及超重儿童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0.5%和14.0%;在不控制其他变量时,户籍、父母亲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与儿童肥胖有关,在考虑其它变量的影响后,父亲BMI、母亲BMI、家庭结构3个因素与儿童肥胖有关。 【结论】 儿童肥胖和超重的检出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父母BMI高的和核心家庭是上海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八市15岁以下儿童2008年超声骨密度调查
    古桂雄,陈艳,花静,戴耀华
    2011, 19(4):  313-317. 
    摘要 ( )   PDF (7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15岁以下儿童超声骨密度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为我国儿童保健、儿科临床、科研等工作提供正常人群的参考数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珠海、昆明、郴州、苏州、安庆、扬州、成都和沈阳城市中,共调查从满1月到不满15岁的健康儿童29 276人,按男、女分成12个年龄组, 填写调查表格,常规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统一采用“宏扬BMD-1000C型超声骨质分析仪”,在左小腿胫骨中段前方内侧面部位测量儿童的超声骨声速值。 【结果】 调查儿童中,男15 411名,女13 865名。1)超声骨密度值在1月到不满6月年龄组时最低,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增加,到12~15岁组时骨密度达到最大值;2)骨密度在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t=0.824,P>0.05);3)骨密度值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渐增加。在16 kg以内随着体重的增加骨密度增加较快,16 kg以后,骨密度增加趋缓;4)随着身高的增加骨密度逐步增加。骨密度值的增长在75 cm之内增加稍慢,75到120 cm之间骨密度值快速增加,而后的增加则缓慢;5)各年龄组骨密度主成分预测模型:1)婴儿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2 954.69×(月龄-4.91)×(体重+1.52)×身高;2)幼儿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2 901.90×(年龄-20.86)×(体重+5.41)×身高;3)学龄前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3 136.91×(年龄-7.69)×(体重+4.39)×身高;4)学龄期至青春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3 480.06×(年龄-1.05)×(体重+0.61)×身高。 【结论】 本调查的0~15岁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超声骨密度值,以及与年龄,体重和身高的相关关系可供临床参考。
    上海市闵行区民工小学学生贫血与生长发育状况调查
    汪正园,张鑫毅,孙建琴,陈艳秋,宗敏,陈玉华,朴建华,黄振武
    2011, 19(4):  318-320. 
    摘要 ( )   PDF (4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闵行区民工小学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贫血发生率,贫血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为制定预防民工子女贫血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上海市两所民工小学的2 513名6~13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测身高体重,对诊断为贫血的60%学生进行连续三天24 h膳食调查。 【结果】 女生消瘦风险是男生的1.49倍(OR=1.49),男生超重风险是女生的5.53倍(OR=5.53)。贫血患病率为10.3%。身高、体质指数、年龄与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r=0.204、0.346、0.440,P<0.05)。贫血学生生长迟缓和低体重风险分别是非贫血学生的1.76倍(OR=1.76)和1.78倍(OR=1.78)。钙、锌、VitA、VitC的摄入量不足推荐摄入量60%的比例分别为72.1%、48.3%、45.6%和32.7%。 【结论】 民工子女贫血患病率高,贫血会影响生长发育。贫血学生营养摄入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改善营养是预防贫血促进生长发育的关键。
    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评审的可行性研究
    郝波,赵更力,冯琪,章小维,曹彬
    2011, 19(4):  321-323. 
    摘要 ( )   PDF (4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实施的可行性,进一步降低我国新生儿死亡率。 【方法】 2008年5-12月选择东部、中部、西部5省共有5个市(地)、12个县(市、区)作为《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地区。 【结果】 多数地区能按照《规范》要求完成评审,通过评审不仅能够发现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对死因的错误判断,还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管理层面的根源。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有较大提高。管理人员对影响新生儿救治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了一定认识。 【结论】 各级人员普遍认为评审方法易于操作和实施,兼顾了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氨基酸水平分析
    宋文琪,李时莲,张美和,周敏,徐樨巍,李启亮
    2011, 19(4):  324-327. 
    摘要 ( )   PDF (6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单纯性肥胖患儿血清17种氨基酸水平的分布情况,探讨血清氨基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制定综合治疗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8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40例正常儿童的血清17种氨基酸水平进行检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计算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对氨基酸与FINS、FPG 和HOMA-IR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血清氨基酸水平严重失衡,其蛋氨酸Met,半胱氨酸Cys和甘氨酸Gly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14种氨基酸[苏氨酸(Thr)、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组氨酸(His)、精氨酸(Arg)、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丙氨酸(Ala)、脯氨酸(Pro)、丝氨酸(Ser)、酪氨酸(Ty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存在着血清Thr、His、Arg、Gly和Ala水平分布高、低极不均的情况;实验组患儿虽空腹血糖正常,但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其FINS 及HOMA-IR与 Lys、Ile、Leu、Val呈正比。 【结论】 在对单纯性肥胖患儿治疗干预的过程中,动态监测血清氨基酸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肥胖儿童体内氨基酸水平失衡的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西安地区118例哮喘患儿家长行为调查及其干预效果分析
    侯伟,刘海燕,周戬平,李静,葛利吉,叶高波,赵娟
    2011, 19(4):  328-330. 
    摘要 ( )   PDF (5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儿童哮喘患儿家长对哮喘认知水平和行为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为哮喘规范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选取本院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且哮喘规范化治疗超过6个月的哮喘患儿。 【结果】 118例问卷显示:1)患儿一般情况:患儿首次喘息发病年龄平均为(5.1±3.7)岁,首次喘息发作距确诊哮喘时间为(2.3±1.6)年;患儿中有50.8%合并过敏性鼻炎、50.6%有湿疹、28.8%有哮喘家族史; 2)哮喘患儿家长行为:56.6%知道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该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96.6%在哮喘没有症状时会坚持用药。在选择哮喘长期治疗药物种类时,有51.7%选择吸入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39.6%单独吸入激素、20.6%口服白三烯拮抗剂、13.7%使用抗过敏药物。家长不愿意给患儿使用长期控制哮喘药物原因,60.3%是担心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22.4%是担心对药物产生依赖;3)给予哮喘知识和行为低于平均得分的46例进行干预,干预后家长哮喘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明显提高(P>0.01)。 【结论】 今后应做好哮喘患儿及家长的管理和宣教工作,提高家长的哮喘知识,改善其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患儿的干预效果。
    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彭荣春,静进,廖军娟
    2011, 19(4):  331-333. 
    摘要 ( )   PDF (4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42名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的婴幼儿为病例组,背景资料相似的无缺铁性贫血病史的42名健康婴幼儿为对照组,使用盖塞尔发展诊断量表评估两组婴幼儿智能发育情况。 【结果】 病例组的适应行为、精细运动DQ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与适应行为、精细运动DQ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38(P均<0.05);血红蛋白水平是适应行为、精细动作发育的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85和0.261(P均<0.05)。 【结论】 缺铁性贫血可影响婴幼儿适应行为、精细动作的发育。
    基础科研论著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皮层MAG表达变化研究
    刘曼玲,李占魁
    2011, 19(4):  334-337. 
    摘要 ( )   PDF (6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海马齿状回、皮层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 associated glycoprotein, MAG)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7日龄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2)、HIBD组(n=32);HIBD组参照Rice法制作HIBD新生大鼠模型,两组动物分别于缺氧缺血(hypoxic ischemic, HI)后24 h、48 h、72 h、7 d四个时间点断头取脑制作免疫组化切片,对比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海马齿状回和皮层神经元MAG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两组海马齿状回和皮层均有MAG蛋白表达。HIBD组HI后24 h、48 h海马齿状回MAG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性升高(P<0.01或0.05),HI后72 h、7 d海马齿状回MAG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性下降(P均<0.05)。HIBD组HI后24 h、48 h、72 h皮层MAG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01或0.05),在HI后7 d皮层MAG表达较相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性下降(P<0.05)。 【结论】 MAG蛋白的表达量因鼠脑的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日龄的增加,各有其变化规律。当受到缺氧缺血损伤时,MAG蛋白的表达强度以及波动规律也发生改变。因此推论MAG测定将会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HI后24 h、48 h)、病程判断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综述与讲座
    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毕晓娜 综述,衣明纪 审校
    2011, 19(4):  338-34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D(vitamin D, VitD)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近年来VitD功能的研究发现VitD缺乏除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有关外,还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等多系统疾病的发生相关。研究还显示全球VitD缺乏的患病率仍很高,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因此合理补充VitD对预防VitD缺乏、促进儿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VitD补充剂的应用情况不理想,并且影响因素复杂。美国及欧洲多项研究显示VitD补充剂的应用率较低,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流行学资料较少。
    胎儿,新生儿及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日光暴露
    吴梅 综述,张巍 审校
    2011, 19(4):  341-34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D缺乏在全球仍较为普遍,以胎儿、新生儿、婴幼儿为明显。日光照射不足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维生素D的产生与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关系密切,通过日照,太阳的紫外线(波长290~315 nm)可将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日光照射方式包括户外和户内日光暴露,两者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的重要措施。
    骨健康与佝偻病
    霍亭竹 综述, 吴康敏 审校
    2011, 19(4):  343-34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卫生部提出的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其极大的损害了儿童的骨骼健康和生长发育。在佝偻病的治疗中,应注重常规治疗,并兼以考虑补充骨骼其他组成成分,达到恢复骨骼健康的目的。
    临床研究与分析
    骨龄测定在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闫晓莉,汪治华,李小青,潘秋红
    2011, 19(4):  346-34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的骨龄发育情况,探讨骨龄测定在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对在本院内分泌门诊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37例患儿进行随访,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拍摄左手及腕部正位X线片,应用《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进行骨龄评分,计算出骨龄。 【结果】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的骨龄明显小于年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替代治疗约2~3年后,骨龄与年龄相近。 【结论】 骨龄测定对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乳房发育年龄与母亲初潮年龄及身高相关性研究
    冯冰,李桂梅,曲敬师,马丽霞
    2011, 19(4):  348-35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CPP)女童乳房发育年龄与母亲初潮年龄及母亲身高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并测查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子宫卵巢、B超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实验,对ICPP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simple premature thelarche, SPT)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ICPP女童的母亲月经初潮年龄(11.66±1.35)岁显著低于SPT组(12.93±1.66)岁和正常对照组(14.03±0.58)岁(P<0.01);2)ICPP女童母亲身高(154.13±3.61)cm显著低于SPT组(159.80±4.71)cm及正常对照组(159.50±2.33)cm(P<0.01);SP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CPP组女童的乳房开始发育年龄与母亲月经初潮年龄、母亲身高均具有显著直线正相关(P<0.01)。 【结论】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乳房发育年龄与母亲初潮年龄及身高关联性大;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及母亲的身材矮小与性早熟或青春期提前有关。
    297例先天愚型额外21号染色体的来源和环境因素分析
    王红,金煜炜,瞿宇晋,宋昉
    2011, 19(4):  350-35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先天愚型患儿的额外21号染色体的双亲来源和部分环境因素与先天愚型的相关性。 【方法】 1)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确定患儿及双亲的染色体核型;2)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连锁分析(STR-PCR)技术分析额外21号染色体双亲来源;3)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父母的环境因素。 【结果】 1)在297例先天愚型中三体型、易位型和嵌合型分别占90.2%、5.4% 和4.4%。其中男性191例,女性106例,男女比为1.8∶1。患儿就诊年龄在1个月内为23%,1岁内63%,3岁内80%,6岁内达到92%。2)在22例能提供遗传信息的家系中母亲来源的21号额外染色体共21例,占 95%(21/22),其中14例能够明确是来源于母亲卵细胞的第一次减数分裂不分离;父亲来源的21号额外染色体仅有1例,占5%(1/22)。3)80例患儿中有71例的母亲生育年龄<35岁,占88.8%(71/80),仅有9例患儿的母亲生育年龄≥35岁,占11.2%(9/80)。父亲吸烟和饮酒在先天愚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亲化学物质接触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1)先天愚型的额外21号染色体主要来源于母亲;2)母亲生育年龄不是我国现阶段先天愚型出生的主要因素。3)父亲吸烟和饮酒、父母亲化学物质接触似乎与先天愚型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关联。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健康婴儿生长速度及喂养关系分析
    王新利,康新,关于红,齐婧,王朝红,张淑丽
    2011, 19(4):  354-35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正常婴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水平变化趋势及IGF-1与婴儿生长发育及喂养方式关系。 【方法】 检测了544名健康婴儿血清IGF-1,这些婴儿均为足月适于胎龄儿,于2006-2008年出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每1~2月在该院儿科进行一次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喂养方式。分析IGF-1水平与生长速度及喂养关系时,对性别、月龄进行了修正。 【结果】 生后2~3月血清IGF-1水平存在一个小高峰,此后迅速下降,7~8个月为最低,随后缓慢上升,婴儿早期女婴血清IGF-1水平[112.65 ng/mL,95%CI:91.82~133.89]高于男婴[74.38 ng/mL,95%CI:53.14~95.61,P<0.05];母乳喂养婴儿血清IGF-1 水平[(66.94±45.85) ng/mL低于配方乳(72.56±36.55) ng/mL]和混合喂养婴儿[(79.89±51.79) ng/mL;P=0.019];IGF-1水平与身高生长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婴儿期血清IGF-1变化趋势,IGF-1在调控婴儿身高增长方面很可能起重要作用,喂养方式影响血清IGF-1水平。
    北京市朝阳区5岁以下流动儿童贫血及相关因素调查
    巴蕾
    2011, 19(4):  357-35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血红蛋白<110 g/L做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率。问卷调查对朝阳区490名5岁以下流动儿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5.71%,1岁以下婴幼儿患病率最高,为14.77%。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母亲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和每月孩子的消费与儿童贫血的发生无显著相关;经单因素分析,1岁以下、低出生体重、0~6月龄儿童非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导致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发。经多因素分析,出生低体重、未添加辅食、过去两周是否有腹泻和呼吸道疾病以及是否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 【结论】 流动儿童喂养存在不合适之处,建议相关部门重视流动儿童及乳母的卫生保健服务,指导婴幼儿合理喂养,提高流动儿童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可溶性受体1和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童夏生,李晨虹,方丽,王恩智,叶辉
    2011, 19(4):  360-36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可能性受体(sTNF-R1和sTNF-R2)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支气管哮喘炎症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和哮喘缓解期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TNF-α、sTNF-R1和sTNF-R2的蛋白浓度。 【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血清TNF-α、sTNF-R1 和sTNF-R2的蛋白浓度[分别为(3.19±1.68)、(4.69±2.30)、(14.32±6.19)]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96±0.86)、(2.07±0.86)、(4.75±1.68)] ng/mL (P均<0.01);哮喘缓解期组sTNF-R1 和sTNF-R2的蛋白浓度[分别为(2.59±1.21)、(11.57±4.78)] ng/mL显著低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分别为P<0.01和<0.05),而TNF-α的蛋白浓度(2.75±1.31) ng/mL与哮喘急性发作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缓解期组TNF-α和sTNF-R2的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sTNF-R1的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NF-R1与sTNF-R2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n=99,r =0.239,P<0.05),但sTNF-R1和sTNF-R2的表达水平分别与TNF-α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TNF-α、sTNFR1和sTNFR2可能参与了哮喘的炎症发病过程,哮喘患者血清TNF-α、sTNF-R1和sTNF-R2水平增高可能被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婴幼儿乳房早发育162例临床观察
    邹奕,方茜,程英,沈笑梅,黄安源,刘亚,钱勇
    2011, 19(4):  363-36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婴幼儿乳房早发育的特点及其发展为中枢性性早熟的比率。 【方法】 对2007年7月—2010年8月在本院进行体检发现乳房结节的162名1月~3.4岁的婴幼儿进行定期体检、随访,年龄>2岁、乳房结节2.5 cm及乳房结节退而复现的患儿,均进行腹部、乳房B超,性激素、骨龄等相关检查。据病情需要进行GnRH激发试验、头颅MRI检查。 【结果】 乳房结节最常见出现年龄在5~8月龄,到2岁半消失者达96.91%,出现乳房结节患儿的喂养方式中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不同喂养方式在患儿乳房结节大小、乳房结节退而复现及乳房结节单侧或双侧出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卵巢、性激素及骨龄异常者占乳房早发育的2.47%,GnRH激发试验均阴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生率为0。 【结论】 婴幼儿乳房早发育大多是一种良性情况,但应注意观察随诊,以便早期发现中枢性性早熟的征象,及时干预治疗。
    叶酸及维生素B12强化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疗效观察
    王娟,蒋琦
    2011, 19(4):  366-36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叶酸及维生素B12在强化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在早产儿贫血中的防治作用。 【方法】 将2006年1月—2010年5月间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69例,首先按出生体重分为两组;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8例为第一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Ⅰ26例,对照组Ⅰ22例;出生体重<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21例为第二组,并随机分为治疗组Ⅱ11例,对照组Ⅱ10例,两组均于生后第7天给予EPO 250 U/(kg·d),3次/周,共6周,同时加服铁剂[元素铁3~5 mg/(kg·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叶酸[200 μg/(kg·d)],以及维生素B12[30 μg/(kg·周)]。对照组未予强化叶酸及维生素B12。 【结果】 6周后治疗组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平均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超低出生体重儿组的疗效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组更显著。 【结论】 叶酸及维生素B12可加强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且出生体重愈低,疗效愈显著。
    太原市3所幼儿园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
    原陈珊
    2011, 19(4):  368-37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太原市3所幼儿园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提出改进意见。 【方法】 采用全国统一的测量方法,测量3所幼儿园772名儿童(男383,女389)的身高和体重。使用SPSS16.0进行分析,运用2006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2009年我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分别计算Z评分,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比较。 【结果】 营养不良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及超重率按照两标准计算所得结果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肥胖发生率与2002年全国水平相当。 【结论】 本次调查儿童体格发育总体上优于WHO标准水平和我国2002年标准,生长发育状况良好。另外,运用我国标准与WHO标准所得结论总体上较接近。
    四川省婴儿可避免死亡分析
    蒋迎佳,吴方银,曹静,赵梓伶,熊庆
    2011, 19(4):  370-37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四川省婴儿可避免死亡指标,为制定该省婴儿死亡率的卫生政策和医疗保健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根据Rutstein等提出的可避免死亡指标,采用四川省与美国、本省城乡婴儿死因死亡率对比,计算相对危险度。 【结果】 四川省婴儿可避免死因为:败血症、肺炎、腹泻、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硬肿症、颅内出血、先天愚型、出生窒息、意外窒息、溺水和意外跌落。 【结论】 要降低本省婴儿死亡率,应加强可避免死因疾病的控制。
    经验交流
    我国文献报道维生素D中毒病例诊断依据分析
    胡燕琪,盛晓阳
    2011, 19(4):  373-37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和评估我国近年文献报道的维生素D过量和中毒病例,以期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维生素D中毒和预防性补充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国内主要数据库,收集2004年1月—2010年5月全部维生素D中毒、过量的文献报道,并对报道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 共检索到11篇文献,报道475例维生素D过量或中毒病例。依据目前维生素D过量和中毒诊断标准评估,其中仅23例(4.8%)符合维生素D中毒诊断;17例(3.6%)明确维生素D过量;234例(49.3%)无法肯定诊断;201例(42.3%)缺乏必要诊断依据。 【结论】 近年来我国确实存在维生素D中毒病例,但部分报道病例诊断依据明显不足。临床医生应警惕维生素D的滥用或误用,同时提高对长期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的认识。
    特发性身材矮小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张健,李俊新,张璐
    2011, 19(4):  376-37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特发性身材矮小(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ISS) 儿童全血铜、铁、钙、镁、锌、铅以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水平,了解其对身高的影响。 【方法】 测定ISS组儿童及正常对照组儿童全血铜、铁、钙、镁、锌、铅及血清BALP水平并比较分析。 【结果】 ISS组儿童血铅及血清BALP水平均高于相应年龄段健康对照组儿童,血钙、血锌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铅暴露对儿童的身高有不良影响,可能是引起儿童ISS的因素之一,而血钙和血锌缺乏也影响了儿童的身高,此外ISS儿童体内BALP水平升高,可用于其疗效监测。
    川崎病血液常规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
    张红艳,于晓华
    2011, 19(4):  378-38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不同时间血液常规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KD患儿48例,冠状动脉损害组18例,冠状动脉正常组30例,2组按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进行对比。 【结果】 冠状动脉损害组、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在入院当日或次日分别检测WBC、PLT、CRP、ES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2周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Hb,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在入院当日或次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1周、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5)。 【结论】 WBC、PLT、CRP、ESR可作为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HCT的变化是评价KD患儿危险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酪酸梭菌活菌散与抗菌药联用预防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
    薛秀丽
    2011, 19(4):  380-38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散与抗菌药联用治疗小儿肺炎预防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305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预防Ⅰ组(104例)、预防Ⅱ组(101例)和对照组(100例),三组均给予抗菌药及对症支持治疗。预防组在治疗的同时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0.5 g/次,3次/d,出现腹泻继续服用,其中预防Ⅰ组停用抗菌药后继续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7 d,预防组Ⅱ组停用抗菌药后即停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照组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预防,出现腹泻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0.5 g/次,3次/d。对三组继发腹泻的发生率、腹泻持续天数、肺炎治疗的总疗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预防Ⅰ组继发腹泻发生率为4.8%,预防Ⅱ组继发腹泻发生率为10.9%,对照组继发腹泻发生率为32.0%,预防Ⅰ组、Ⅱ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Ⅰ组、预防Ⅱ组腹泻持续时间和治疗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散与抗菌药联用治疗肺炎,能显著降低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预防性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且停用抗菌药后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7 d,预防效果更好。
    婴儿牛奶过敏23例临床分析
    王文建,郑跃杰,罗宏英
    2011, 19(4):  383-38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婴儿牛奶过敏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3月-2010年4月在本院采用饮食回避诊断治疗的牛奶过敏婴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病程2周至2月不等,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伴/不伴便血,呕吐,喂养困难或拒食,哭闹,便秘等,部分伴有湿疹;23例给予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替代牛奶蛋白并辅以益生菌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 小婴儿牛奶过敏可以仅表现为胃肠症状,易误诊,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和益生菌有利于确立诊断及缓解症状。
    皖北矿区祁东幼儿园乳牙龋病患病情况调查
    冯慧敏,苏英,郑义婷
    2011, 19(4):  385-38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矿区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情况,研究其与刷牙行为、饮食习惯、家长口腔健康认识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开展学龄前儿童的龋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皖北矿区祁东幼儿园285名学龄前集体儿童进行乳牙龋病检查,同时发放《家庭口腔健康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乳牙龋患率平均为 24.91%,受检者龋均0.75,龋者龋均为3.01;其中3岁组龋患率较低为12.06%,6岁组龋患率最高为34.69%;下颌第一、二乳磨牙龋患率最高,下颌中、侧切牙龋患率最低。开始刷牙年龄、刷牙频率、父母是否帮助和检查儿童刷牙、嗜甜食、果汁、碳酸饮料、睡前进食等相关因素与乳牙龋病相关。 【结论】 加强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和生活饮食习惯, 从而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生。
    健康教育
    预约就诊在高危儿随访门诊中的作用
    李燕娜,何淑华,高建慧
    2011, 19(4):  387-38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规范预约随访管理就诊在高危儿随访门诊中对其随访率及随防效果中的促进作用,为该制度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对象】 按照自愿原则,选择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并建档的、自愿参加预约就诊的4 755例高危儿入选预约组,选择同期住院并建档的按原常规就诊的2 929例高危儿作为对照组。 【方法】 对预约组进行有计划的预约随诊时间,并通过出院宣教,专科护士电话预约、现场预约、医院预约网络平台等形式预约随诊。对照组按照常规无预约随访就诊。 【结果】 预约随访管理1年来,初次随访率达到82.72%,增长了26.99%,一年随访率达到了63.4%,增长了30.82%,经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就诊时间的预约,患儿的非医疗等候时间由原来的(18.965±20.048) min,明显缩短到(6.125±8.048) min。 【结论】 有计划的预约高危儿随诊时间,可缩短等候时间,提高高危儿的随访率及随防效果。
    个案报道
    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道
    南云蓉,马真芳,张晓燕
    2011, 19(4):  389-38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宜技术
    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1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 19(4):  390-39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