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专家笔谈
    亲子依恋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及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刘巧云
    2025, 33(7):  697-701.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662
    摘要 ( )   PDF (8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子依恋是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基石。亲子依恋包括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依恋类型和年龄对儿童情感发展、情绪理解和调节等存在影响。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干扰”、“屏幕暴露时间过长”、“行为建模增强的控制”等现象严重威胁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形成,进而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包括恰当选择数字产品内容(Select)、一起参与数字产品使用(Together)、精心设计数字产品使用时间与情境(Engineer)、科学提升父母亲子互动能力(Promote)在内的STEP策略,助力亲子依恋科学步入数字时代,促进良好的儿童情绪情感的形成。
    科研论著
    具有学者技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行为特征的初步研究
    汪瑜, 李妍, 朱绘霖, 曹伟, 邹小兵
    2025, 33(7):  702-70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651
    摘要 ( )   PDF (6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4~15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具有学者技能ASD群体的认知行为特征,以进一步了解ASD群体的异质性,并为更好地识别并提供特别教育和干预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以及社会招募4~15岁ASD儿童。根据技能筛查及家长访谈结果,筛选出具有学者技能的ASD儿童(ASD-SS组)共30名,以及不具学者技能的ASD儿童(ASD-NSS组)共26名,使用韦氏智力量表、共情化-系统化特质量表对其认知进行评估,使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重复刻板行为量表对其行为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比较两组ASD儿童认知行为特点。结果 1) 认知特点方面,与ASD-NSS组相比,ASD-SS组共情商更低(t=3.59,P<0.05),系统化商更高(t=3.29,P<0.05),共情商及系统化商差异更大(t=5.02,P<0.05),两组的一般智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D-SS组在积木推理任务中得分明显优于ASD-NSS组(t=2.42, P<0.05);2) 行为特点方面,在局限、重复刻板行为中,ASD-SS组仅局限兴趣行为明显高于ASD-NSS组(Z=2.696, P<0.01),而两组在刻板、自伤、强迫及仪式化行为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交沟通行为方面,两组在社交沟通异常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4~15岁ASD儿童中,ASD-SS儿童在认知方面表现出更优的知觉推理能力,以及更高的系统化和更低的共情化特点;在行为方面,ASD-SS儿童的局限兴趣行为更显著。
    肠道菌群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姜含笑, 乔艺, 屈艳琳
    2025, 33(7):  707-71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270
    摘要 ( )   PDF (42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评估肠道菌群(GM)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公共数据进行双样本MR分析,探讨肠道菌群与ADHD、ASD之间的关系。据预设的阈值(P<10-5)提取与211种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相关的独立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IVs)。采用逆方差加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根据效应指标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评估结果。使用留一法、异质性检验、水平基因多效性检验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的升高可以降低ADHD的患病风险,其优势比与置信区间分别为:OR=0.742 (95%CI:0.595~0.925)、OR=0.761 (95%CI:0.585~ 0.989)、OR=0.799 (95%CI:0.646~ 0.988),而双歧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为ADHD的潜在危险性因素,其丰度的增高会增加ADHD的患病风险(OR=1.335,95%CI:1.111~ 1.6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革兰氏阴性杆细菌(Gram negative bacillus)、革兰氏阳性厌氧菌(Gram Positive bacillus)丰度升高可以降低ASD的患病风险,其优势比与置信区间分别为:OR=0.778 (95%CI:0.671~0.901)、OR=0.821 (95%CI:0.684~0.987)、OR=0.811 (95%CI:0.686~0.959),普雷沃氏菌属(Prevonella)丰度升高会增加ASD的患病风险(OR=1.238,95%CI:1.091~1.404)。留一法分析显示结果稳定,不存在对结果有强影响的工具变量,且可以剔除异质性和水平基因多效性对因果效应估计产生的影响。结论 肠道菌群与ADHD和ASD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并提供可供进一步研究的菌群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NSSI特点对比研究
    孙扬, 黄燕欢, 孙海明, 余鑫铭, 倪花, 张骁晨, 李玲, 程文红, 刘文敬
    2025, 33(7):  715-72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244
    摘要 ( )   PDF (7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特点,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自2019年10月—2023年10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抽样135例有自伤行为的受试者进行调查。使用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测量自伤方式和动机,儿童抑郁筛查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父母养育方式,童年创伤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测量焦虑抑郁症状水平、养育环境及应对特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共计135名9~17岁被试,其中焦虑障碍伴NSSI者37人,抑郁障碍伴NSSI者98人。相比于焦虑障碍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伴NSSI组更多的自伤部位为手臂(χ2=4.22, P=0.04)。抑郁障碍伴NSSI组切割方式检出率显著高于焦虑组(χ2=4.92, P=0.03),焦虑障碍伴NSSI组啃咬指甲的方式显著高于抑郁障碍伴NSSI组(χ2=5.11, P=0.02)。相比于焦虑障碍伴NSSI组,抑郁障碍伴NSSI患者的自伤动机中更多为了感觉寻求(P<0.05)。抑郁障碍伴NSSI组儿童青少年在童年期经历更多的情感忽视/虐待、躯体忽视/虐待(P<0.05),更少感受到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P<0.05),更少使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P<0.05)。结论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伴NSSI儿童青少年自伤部位和自伤动机特点不同,干预时需要设计针对性方案。
    母亲孕期增重和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其联合作用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刘蒙, 黄佳, 徐小晶, 陆青云, 王雅斐, 李焰
    2025, 33(7):  721-728.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989
    摘要 ( )   PDF (28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南通市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并分析母亲孕期增重、孕前BMI以及二者联合作用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孕期和孕前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9—12月在南通市8所幼儿园进行横断面调查,共纳入2 176名学龄前儿童。母亲的孕期增重及孕前BMI通过问卷获得,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通过情绪与行为问题优势与困难问卷(SDQ)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结果 学龄前儿童在同伴交往问题、多动、亲社会行为、品行问题和情绪症状方面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0.33%(660/2 176)、29.60%(644/2 176)、26.01%(566/2 176)、22.62%(492/2 176)和18.00%(392/2 176),总体异常检出率为23.90%(521/2 176),男童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χ2=94.732,P<0.01)。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度是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OR=1.19,95%CI:1.01~1.31,P<0.05;OR=1.12,95%CI:1.03~1.22,P<0.05);按孕前BMI分层,孕前BMI正常、消瘦和超重肥胖组中,孕期增重过度均为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95%CI:1.03~1.43,P<0.05;OR=1.37,95%CI:1.02~1.89,P<0.05;OR=1.35,95%CI:1.07~1.71,P<0.05);孕期增重不足合并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度合并孕前消瘦以及孕前BMI正常的母亲其子代学龄儿童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显著增加(OR=1.30,95%CI:1.15~1.56,P<0.05;OR=1.20,95%CI:1.02~1.46,P<0.05;OR=1.10,95%CI:1.02~1.23,P<0.05);性别分层后发现母亲孕期增重不足联合孕前超重肥胖是男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不足或过度以及孕前BMI异常显著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尤其在男童中更为明显。孕期增重不足和孕前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情绪行为问题影响显著。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超重/肥胖现况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王飞英, 秦宏超, 陶小冬, 瞿秋婵, 倪勇, 许占斌
    2025, 33(7):  729-73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034
    摘要 ( )   PDF (4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3~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超重/肥胖现况,并探讨超重/肥胖与其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性,为ASD儿童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收集南通市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241例3~6岁ASD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测量、评价、分析,采用SDQ量表评价其情绪行为问题,并探讨超重/肥胖与其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结果 241例ASD儿童超重/肥胖的人数为88人(36.51%),其中超重32人(13.28%),肥胖56人(23.24%),不同性别间超重/肥胖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8,P>0.05);超重/肥胖组SDQ情绪症状和困难总分异常率分别为11.36%、82.95%,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4.58%、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4.569,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D儿童体质量指数(BMI)与其情绪症状、困难总分呈正相关(β=0.32,0.31,P<0.01),年龄与困难总分呈正相关(β=0.17,P<0.01)。结论 ASD儿童普遍存在超重/肥胖问题,且超重/肥胖与其情绪行为问题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提醒相关部门和ASD儿童家长重视科学喂养,定期监测体格发育和情绪行为问题,尤其是年长患儿,提倡早期综合干预,积极改善患儿预后。
    焦虑和抑郁在父亲教养投入与乡村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张元庆, 张连生
    2025, 33(7):  733-737.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271
    摘要 ( )   PDF (6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焦虑和抑郁在父亲教养投入和乡村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为减少乡村儿童问题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数据集,该数据集于2021年3—5月采用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行为问卷父亲版、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问题行为量表对全国范围内抽取7个省的16所小学进行调查,共收集乡村儿童样本有效问卷2 498份。本研究选取小学五和六年级的乡村儿童825名。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各变量得分之间的相关性,SPSS PROCESS V4.2宏程序进行Bootstrap分析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父亲教养投入与乡村儿童问题行为、焦虑、抑郁等均呈显著负相关(r=-0.213、-0.204、-0.391,P<0.01),乡村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分与焦虑、抑郁等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53、0.402,P<0.01),乡村儿童焦虑得分与抑郁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2,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父亲教养投入对问题行为的总效应显著(β=-0.213, P<0.05);父亲教养投入对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β=-0.089, P<0.05);父亲教养投入对问题行为的间接效应,即焦虑、抑郁的中介效应显著(β=-0.124, P<0.05)。焦虑和抑郁的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4.55%。结论 提高父亲教养投入水平能减少乡村儿童问题行为,焦虑和抑郁作为链式中介在父亲教养投入与问题行为之间起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干预孤独谱系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初探
    闫文洁, 翟天妤, 李焱, 江文庆, 陈静, 孙智信, 林裕雄, 张喜燕, 杜亚松
    2025, 33(7):  738-74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154
    摘要 ( )   PDF (16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沉浸式虚拟现实(IVR)干预孤独谱系障碍(ASD)儿童青少年适应性能力的可行性、可接受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23年9月-2024年8月招募33例8~16岁ASD受试者,参与为期平均8周,每周1次,每次1h的IVR干预。通过问卷、访谈、任务完成时间进行评估。结果 28例(84.8%)ASD受试者完成了干预。可接受性方面,100%的受试者及其监护人对干预的设置满意并对内容感兴趣;临场感量表(IPQ)结果显示,首次干预后的总分处于可接受范围内(0.41±0.85),但末次干预后总分显著下降至0.2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0,P=0.041)。安全性方面,受试者和监护人报告的不适症状比例分别为39.4%和33.3%,主要表现为头晕;首次干预后模拟器眩晕问卷(SSQ)总分处于可接受范围内(19.77±12.07),末次干预后总分为17.36±1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0,P=0.298)。有效性方面,自制日常生活技能问卷总分显著提升(t=3.788, P=0.001),各场景下IVR任务的完成时间显著降低(P<0.001)。结论 该IVR系统对ASD儿童青少年安全、可行、有效,未来研究应设置对照、扩大受试者范围、引入更多客观评估,并优化系统以减轻干预过程中产生的晕动症,提升其可用性。
    基础科研论著
    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饮食对母体免疫激活诱导的子代大鼠孤独症样行为和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
    杨晓, 刘玲飞, 李爽, 沈文彬, 顾怀婷
    2025, 33(7):  743-74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85
    摘要 ( )   PDF (49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低聚果糖(FOS)和低聚半乳糖(GOS)饮食对母体免疫激活(MIA)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大鼠模型的行为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干预作用,为基于肠道功能改善的ASD干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 24只Wistar孕鼠随机分为MIA模型组和对照(NS)组。在孕龄15d时,MIA组孕鼠腹腔注射10mg/kg Poly(I∶C),NS组注射相同体积的0.9%无菌生理盐水,3h后活体心脏取血,ELISA法检测IL-6、IFN-γ和TNF-α水平。雄性子代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普通饲料(MIA-Con)、模型组-益生元饲料(MIA-Fos+Gos)、对照组-普通饲料(NS-Con)、对照组-益生元饲料(NS-Fos+Gos)。MIA-Fos+Gos组和NS-Fos+Gos组从3周断乳开始进行FOS+GOS定制饲料喂养,连续5周。干预结束后进行旷场实验、三箱社交实验、埋珠实验、理毛实验等行为学测试以及粪便含水量和小肠推进率等胃肠道功能评估。结果 与NS组相比,MIA组母鼠血清IL-6、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t=2.390、2.525、2.305,P<0.05),呈免疫激活状态。与NS-Con组相比,MIA-Con组大鼠旷场实验总运动距离、中心区跨越网格线数显著降低,社交能力指数和社交偏好指数下降,埋珠个数增多、理毛时间延长(P<0.05);粪便含水量增加,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给予FOS+GOS饮食干预后,与MIA-Con组相比,MIA-Fos+Gos组大鼠旷场实验总运动距离增加,社交能力指数和社交偏好指数有所提高,埋珠个数减少、理毛时间缩短(P<0.05);粪便含水量和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结论 FOS+GOS饮食可改善MIA所致的ASD子代大鼠的社交缺陷、焦虑刻板行为和胃肠道功能紊乱。
    综述
    儿童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研究进展
    杨紫涵, 邓玉娇, 刘洁琼, 王广海, 江帆
    2025, 33(7):  750-75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098
    摘要 ( )   PDF (4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我国儿童保健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负性情绪注意偏向是其极为重要的早期风险因素。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在婴儿中即被观察到,且贯穿儿童全周期不断发展变化,受内外多因素影响。本文重点论述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在儿童期的发展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失调的国外研究进展
    靳少举, 李艳, 徐胜
    2025, 33(7):  755-75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233
    摘要 ( )   PDF (5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失调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重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其社交融入和日常生活。本文对国外ASD儿童情绪失调的临床特征、病因学特征、临床评估和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为我国ASD儿童情绪失调的临床评估和干预提供了实践依据。
    父母参与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的疗效研究
    苏曼沂, 马昌明皓, 程文红
    2025, 33(7):  760-76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40
    摘要 ( )   PDF (4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儿童青少年焦虑症治疗中父母干预的应用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及总结。强调了父母在治疗中的核心作用,详细分析了基于CBT的父母干预模型的方法、效果及可行性,探讨了父母管理焦虑、提供情感支持、减少顺应行为、转移控制权和提升参与度等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发现深化了对父母在儿童青少年焦虑治疗中作用的理解,并为未来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方向。
    生态瞬时评估应用于青少年自伤与相关因素动态关系研究中的进展
    黄燕欢, 刘真, 刘文敬, 倪花, 程文红
    2025, 33(7):  765-77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499
    摘要 ( )   PDF (6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自伤问题广受关注,生态瞬时评估(EMA)通过在自然情境中实时监测自伤意念和行为的连续变化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理解青少年个体的自伤复杂性与动态性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概述了EMA在探索自伤行为模式,以及在探索自伤功能、情绪状态、应对策略和人际关系与自伤行为的动态关系的应用。
    安全感圆环干预改善父母及儿童心理健康的应用证据
    龚伟屏, 李晶
    2025, 33(7):  771-777.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41
    摘要 ( )   PDF (7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依恋理论的安全感圆环(COS)干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不同文化和人口群体中,并取得显著成效。COS干预通过增强照顾者对儿童情感需求的敏感性和响应能力,不仅改善了儿童与照顾者的关系,增强了儿童的依恋安全性、社会情感功能和行为调节能力等,还显著增加了照顾者的敏感性,降低了其压力水平,改善了其情绪调节能力,提升了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反思能力等。鉴于此,结合中国的心理健康需求,推广本土化的安全感圆环干预对构建中国儿童安全型依恋和加强亲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孤独症谱系障碍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进展
    凌梅, 汪月红, 李娜, 熊玉红, 杨舒, 徐桂凤
    2025, 33(7):  778-78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431
    摘要 ( )   PDF (6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近20年来其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ASD患者的行为表现可能与微生物-肠-脑轴(BGM轴)存在双向调节机制,而BGM轴中肠道微生物群改变已有很多报道。因此,本文总结了不同剂量和疗程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疗ASD的效果,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ASD患者异常行为检查量表-日本版(ABC-J)等评估指标显示干预后ASD患者症状均有改善,但4种疗法仍有缺少大样本临床数据的不足,以及针对ASD患者异质性的个性化剂量和疗程调整不充分的短板。未来仍需要对这些针对微生物群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优化方案进一步研究。
    荟萃分析
    青少年社交焦虑全球研究现状和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牛颖, 张宇晴, 李雨涵, 刘志芬, 李改智
    2025, 33(7):  783-78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384
    摘要 ( )   PDF (38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青少年社交焦虑研究现状,并通过CiteSpace确定研究热点和前沿,为该领域科研探索方向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上检索200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青少年社交焦虑相关的文献,利用CiteSpace 进行作者、国家/地区和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突现分析。结果 共纳入433篇文献。Pine Daniel S.在青少年社交焦虑研究领域发文最多(15篇),美国发文量排行第一(136篇)。关键词分析发现“comorbidity”、“prevalence”、 “risk factors”、“behavioral inhibition”、“social skills”、“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psychopathology”、“model”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结论 该研究领域热门话题集中在青少年社交焦虑患病率、共病、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等方面。未来应进一步明确青少年社交焦虑病因,结合脑影像学手段探索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以及疗效更佳的干预手段。
    临床研究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李诺, 周园, 钱旭光, 刘振寰, 庞碧徽, 徐立宝, 姚向歌, 赵勇
    2025, 33(7):  790-795.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862
    摘要 ( )   PDF (6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合并睡眠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23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就诊的60例ASD合并睡眠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和言语治疗等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加予ILF-TMS,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并对两组各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在CSHQ评分中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时间、异态睡眠、日间困倦得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38、2.261、2.295、2.987、5.954、5.518,P<0.05),且治疗前后得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2.218、2.604、3.322、6.668、8.216,P<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CARS、ABC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研究组:t=3.067、3.125;对照组:t=2.098、2.094,P<0.05),研究组ABC总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结论 ILF-TMS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睡眠障碍,并减轻其临床症状,为ILF-TMS在ASD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1~2岁幼儿心理行为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覃会玲, 骆艳, 朱焱, 沈成威, 简兰英, 涂可心
    2025, 33(7):  796-80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78
    摘要 ( )   PDF (9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694名1~2岁常规体检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父母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是否接触屏幕及亲子互动水平调查,应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其心理行为发育状况。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 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变量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出生体重、性别、孕次、孕周、家庭月均总收入、户外活动、喂养方式、是否接触电子屏幕、亲子互动、妊娠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2 500g(OR=0.241,95%CI: 0.108~0.536)、高水平亲子互动(OR=0.267, 95%CI:0.122~0.585)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迟缓风险的保护因素。结论 1~2岁幼儿的心理行为发育仍需重视,因此,需采取高质量的孕期管理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并且父母需要提供优质的亲子互动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儿童安全座椅干预在0~3岁儿童中的应用研究
    寇志茹, 袁峰, 孙亚茹, 徐晓函, 杨秀玲
    2025, 33(7):  801-80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294
    摘要 ( )   PDF (5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儿童安全座椅(CSS)促进项目的效果,为0~3岁儿童CSS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4年5—7月青岛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的110例0~3岁儿童父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儿童健康随访,干预组接受为期4周的基于IMB模型的CSS健康教育。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对儿童乘车风险感知相关的感知易感性(β=-1.15)、感知严重性(β=-0.91)、自我效能(β=-0.89)、反应效能(β=-0.74)及类型选择认知(β=-1.28)水平较对照组提高(P<0.05);干预组乘车安全认知(β=-2.10)、使用动机(β=-1.48)、自我效能(β=-1.42)和客观技能(β=-0.88)水平较对照组提高(P<0.05),座椅更换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儿童危险乘车行为中怀抱儿童(OR=0.34)和儿童单独使用安全带(OR=0.44)频次较对照组降低(P<0.05),儿童乘坐副驾驶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CSS配备率(OR=2.89)和CSS使用率(OR=3.48)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CSS干预可以提高父母的儿童乘车风险感知和CSS认知水平,减少危险乘车行为,增加CSS的配备和使用。
    健康教育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健康教育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效果研究
    徐海萍, 丁丹丹, 朱义如, 杜晓艳, 黄丽洁, 张雪琴, 代晶晶
    2025, 33(7):  807-81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31
    摘要 ( )   PDF (6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健康教育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改善ASD儿童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3年3—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被明确诊断为ASD的儿童为研究对象。为避免组间沾染,将儿童发育行为科二病区的住院患者作为干预组,儿童发育行为科一病区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干预组接受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健康教育。于干预前、干预28d后,通过喂养方式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分别评估家长喂养方式及儿童饮食行为。结果 干预组ASD儿童家长干预后工具型、情绪型及控制型喂养方式得分较干预前降低(t=4.920、4.568、2.476),鼓励型喂养方式得分较干预前升高(t=4.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ASD儿童干预后饱食反应、挑食、食物反应、情绪性饮食减少、情绪性饮食过度得分及儿童饮食行为总分较干预前降低(t=2.947、6.139、2.718、5.559、5.331、3.915),食物享受得分较干预前升高(t=3.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健康教育可以改善ASD儿童家长的喂养方式,减少ASD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促进其饮食营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