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10
    上一期   
    专家笔谈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共病问题
    花静
    2025, 33(5):  465-471.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374
    摘要 ( )   PDF (9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研究表明,DCD若未能在早期得到识别和干预,可能导致运动障碍持续存在,并对个体的学业表现、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造成长期不良影响。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对于减缓疾病进展、改善功能预后及促进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成人,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具有更高的共病率。在临床实践中,除需准确区分DCD与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临床特征外,亦应高度关注其共病特征,以利于制定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诊疗策略。
    科研论著
    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共病睡眠和行为问题研究
    林森然, 李会珍, 黄松松, 花静
    2025, 33(5):  472-477.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239
    摘要 ( )   PDF (6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睡眠及行为问题的共病特征,为早期筛查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21年6月24日—7月12日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4 23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标准结合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2007版和小龄版)对DCD进行诊断。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儿童睡眠问题和多动行为进行评估。结果 共检出“疑似”DCD儿童2 129例,检出率为8.8%。“疑似”DCD儿童总体睡眠问题检出率(84.2% vs.70.0%,χ2=191.484,P<0.001)及多动症状检出率(7.1% vs.2.8%,χ2=113.54,P<0.001)均显著高于非DCD儿童;“疑似”DCD儿童的CSHQ及PSQ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DCD儿童(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儿童出生和家庭情况后,DCD与各维度得分的关联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学龄前DCD儿童较正常发育儿童存在更多睡眠与行为问题,但其相互作用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应构建基于多维度评估的早期筛查体系,并制定整合运动康复与行为管理的个性化干预策略。
    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王菲, 金华, 吴婷, 沈梦晴, 王云
    2025, 33(5):  478-483.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855
    摘要 ( )   PDF (14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苏州市吴江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及验证。方法 2023年9月—2024年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苏州市吴江区341例学龄前儿童作为建模集;2024年2—4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苏州市吴江区145例学龄前儿童作为验证集。采用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评估量表第2版(MABC-2)对其进行筛查;采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DCDQ)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MABC-2各维度、DCDQ得分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DCD的因素;构建预测学龄前儿童发生发育性协调障碍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分别评估列线图模型内部(建模集)及外部(验证集)验证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女童手灵巧度得分高于男童,目标抓握得分低于男童(t=2.811、5.384,P<0.05)。女童、6岁儿童运动控制能力、精细运动/书写能力、一般协调性得分分别高于男童(t=2.860、5.775、3.801)、5岁儿童(t=4.372、3.099、2.679,P<0.05)。建模集中的341例学龄前儿童DCD检出31人,检出率为9.09%。儿童性别为男性(OR=2.072)、父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2.176)、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2.088)、家庭年收入<5万元(OR=2.551)、住房面积<75m2(OR=5.138)是儿童D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中影响评分的最重要因素是住房面积(99.8分),其次是家庭收入(59.2分)、父亲文化程度(48.8分)、母亲文化程度(45.5分)、性别(44.0分)。预测学龄前儿童发生DCD的内部验证(建模集)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691~0.878),区分度较优;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值为4.202(P=0.838),一致性较好。列线图模型预测外部验证(验证集)学龄前儿童发生DC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0.676~0.853),区分度较优;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值为6.782(P=0.624),一致性较好。结论 苏州市吴江区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较高,其中儿童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以及住房面积均对儿童DCD的发生有影响,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一致性,能直观预测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发生风险。
    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核心症状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许占斌, 秦宏超, 徐小晶, 王飞英
    2025, 33(5):  484-488.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290
    摘要 ( )   PDF (5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3~6岁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核心症状,并分析核心症状与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DCD儿童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10月—2024年12月,纳入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126名明确诊断为DCD的3~6岁儿童为观察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的12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成套运动评估工具(MABC-2)、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和情绪行为问题,分析DCD儿童核心症状与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 DCD组儿童MABC-2测试结果手灵巧度、目标抓握、动静态平衡、运动协调能力各维度得分依次为15.83±2.75、10.13±2.11、21.62±3.27、46.92±4.56,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各维度得分(25.68±4.24、20.10±3.08、28.37±4.60、74.38±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3、6.698、4.621、9.463,P<0.01);DCD组儿童SDQ情绪症状、多动注意不能、困难总分异常率分别为15.08%、33.33%、11.90%,高于对照组(6.35%、8.73%、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22.961、4.208,P<0.05)。DCD儿童年龄、手灵巧度、目标抓握、动静态平衡、运动协调能力均与SDQ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呈负相关(r=-0.52~-0.10,P<0.05),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18~0.3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CD儿童动静态平衡、运动协调能力与其情绪行为问题呈负相关(β=-0.47、-0.59,P<0.01)。结论 DCD儿童存在明显的精细动作、大运动和平衡能力缺陷,且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多动和注意力问题。DCD儿童核心症状与其情绪行为问题相关,DCD核心症状越严重,其情绪和行为问题越明显,更易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建议相关部门和家长给予关注,增加对儿童DCD的了解和早期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血尿酸水平对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影响
    朱博文, 王同帅, 王星云, 郭锡熔
    2025, 33(5):  489-49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65
    摘要 ( )   PDF (23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该人群的MetS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中获取人口学资料、人体测量和生化指标等。利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评估尿血酸与MetS的关联并利用相加相乘模型来评估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与血尿酸的交互作用对MetS的影响。结果 共计纳入10~17岁儿童青少年591例,其中中心性肥胖占8.8%,高空腹血糖占6.9%,血压升高占12.4%,高甘油三酯占25.0%,低高密度脂蛋白占9.1%。高尿酸血症(HUA)均是中国标准和Cook标准MetS的危险因素(中国标准MetS:OR=18.79,95%CI:3.08~114.66;Cook标准MetS:OR=7.53,95%CI:1.97~28.77),且与MetS组分中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分组研究发现,男性组、10~12岁年龄组和标准体重组中HUA与MetS及其组分中心性肥胖和高甘油三酯的关联更为显著。结论 儿童青少年HUA与MetS患病风险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表型上,应通过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血尿酸水平,重视防范该群体HUA的发生,对降低MetS及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睡眠与性早熟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樊怡薇, 陈雪, 张彭, 肖显赫, 刘洪秀, 李瑞珍
    2025, 33(5):  497-50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092
    摘要 ( )   PDF (7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儿童睡眠与性早熟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性早熟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招募2022年10月—2024年2月于武汉儿童医院被首次诊断为性早熟的儿童,以及体检中心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与性早熟儿童1∶1进行匹配。采用儿童家庭健康问卷调查受试者的一般人口资料及生活习惯,儿童睡眠障碍量表(SDSC)评估研究对象的睡眠障碍程度。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障碍程度与性早熟的关系。结果 共274位受试者被纳入研究,年龄为(8.75±1.12)岁。性早熟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睡眠环境(χ2=2.279)、开夜灯入睡(χ2=0.769)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在出生方式(χ2=5.500)、母亲初潮年龄(χ2=4.202)、父母性早熟史(χ2=9.460)和儿童性教育普及(χ2=7.831)、启动和维持睡眠障碍得分(Z=2.968)、过度嗜睡(Z=2.384)、SDSC总分(Z=1.968)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基线资料进行校正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启动和维持睡眠障碍程度越严重,患性早熟(OR=2.30,95%CI:1.06~5.00,P=0.036)和中枢性性早熟(OR=3.20,95%CI:1.23~8.35,P=0.017)的风险越大;过度嗜睡越严重,性早熟的风险越高(OR=2.13,95%CI:1.09~4.14,P=0.026)。结论 启动和维持睡眠障碍、过度嗜睡均与性早熟有关,得分越高患病风险越大,临床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科学干预措施。
    学龄儿童日常身体活动与家庭支持性因素的关联
    李翊嘉, 赵晗华, 高莹
    2025, 33(5):  503-507.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818
    摘要 ( )   PDF (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日常身体活动现况,及其与家庭支持性因素的关系,为促进儿童身体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4—6月,选取杭州市某小学88名8~12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0.72±0.96)岁,男童57人(64.8%),连续7天佩戴三轴加速度计采集睡眠、久坐行为、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指标,使用身体活动家庭支持性问卷(PAP-C)对儿童自我感知的家庭支持性因素(父母自主支持、父母参与度和父母身体活动结构)进行调查。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身体活动与家庭支持性因素的关联。结果 学龄儿童日均睡眠(9.28±0.71)h,久坐行为(10.12±1.19)h,LPA(2.99±0.86)h,MVPA(1.61±0.57)h。总体而言,家庭支持性因素与学龄儿童MVPA时间存在显著关联(P<0.05),与睡眠时间、久坐时间无显著关联(P>0.05)。性别比较显示,父母自主支持得分与男童MVPA时间呈正相关(β=0.281,P<0.05);父母身体活动结构得分与女童LPA时间呈负相关(β=-0.760,P<0.05)。结论 学龄儿童整体呈现久坐时间较长、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特征。家庭支持性因素与学龄儿童MVPA关系密切,未来需要重视家庭支持性环境对学龄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估常见发育行为疾病儿童维生素D水平
    刘舒, 廖小娴, 黄秀清, 李清, 杨琴, 童秀斌, 徐秀, 李慧萍
    2025, 33(5):  508-513.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479
    摘要 ( )   PDF (6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发育行为疾病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核心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9月—2022年11月厦门市儿童医院19 119例儿童25(OH) D检测数据、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临床诊断信息,剔除躯体疾病及药物干扰因素,纳入1 311例发育行为疾病儿童作为发育行为疾病组,2 969例典型发育儿童作为典型发育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使用倾向性评分对年龄和性别两个混淆变量进行1∶1匹配,分析发育行为疾病组和典型发育组之间25(OH) D水平差异,典型发育组与语言发育障碍(LD)、抽动障碍(TD)、全面发育迟缓(GD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组之间25(OH) D水平差异。结果 在36~72月龄和72月龄~12岁两个年龄段,发育行为疾病组25(OH) D水平均显著低于典型发育组(t=2.252、5.343,P<0.05)。发育行为疾病组中,年龄与25(OH) D水平呈中度负相关(r=-0.525,P<0.001)。ASD组和ADHD组25(OH) D水平显著低于典型发育组,且ASD(OR=0.970)和ADHD(OR=0.960)疾病风险与25(OH) D呈负相关。结论 发育行为疾病儿童与典型发育儿童都呈现年龄越大25(OH) D水平越低的现象,发育行为疾病儿童维生素D水平较典型发育儿童更低,其中以ASD及ADHD儿童维生素D水平降低最为显著。
    睡眠时长和久坐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
    王韵, 曾霞
    2025, 33(5):  514-51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164
    摘要 ( )   PDF (6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睡眠时长和久坐行为与超重肥胖的联合关系,为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9月—2024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部分广州市中小学生799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问卷调查用于数据资料收集,超重肥胖根据WS/T 586-2018《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进行判别,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的差异,睡眠时长、久坐行为与儿童少年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广州市7~19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6.5%(132/799);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参照组“睡眠充足&久坐≤8h/d”组相比,“睡眠不足&久坐≤8h/d”组(OR=1.799,95%CI:1.077~3.004)与“睡眠不足&久坐>8h/d”组(OR=1.931,95%CI:1.077~3.459)的超重肥胖风险较其增高。结论 睡眠时长和久坐行为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存在联合关系。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减少久坐时间,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
    综述
    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牛奶阶梯治疗的研究进展
    帅佳佶, 杨速飞
    2025, 33(5):  520-523.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832
    摘要 ( )   PDF (4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牛奶蛋白过敏是儿童常见的过敏反应。牛奶阶梯是通过不同程度变性、增加剂量的阶梯式方式逐渐引入牛奶蛋白,可以诱导儿童更早实现牛奶蛋白长期耐受。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明牛奶阶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牛奶阶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基于个体、文化差异应有不同的改进策略,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其长期安全性。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治进展
    张妮妮, 王宝西, 江逊
    2025, 33(5):  524-528.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952
    摘要 ( )   PDF (5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功能性便秘(FC)是全世界儿童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儿及其照护者的社会、身体和情感功能。目前FC的诊断基于罗马Ⅳ标准进行临床诊断。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建议和如厕训练。药物治疗包括解除粪便嵌塞、维持治疗及最终尽可能停药。聚乙二醇(PEG)是解除粪便嵌塞和维持治疗的首选泻剂。同时,不同的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剂和灌肠剂可作为替代药物治疗的选择。对于益生菌治疗及目前出现的新药,尚缺乏在儿童FC中广泛应用的证据,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本综述对目前可用的科学证据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促进儿科医师对FC患儿进行更好的临床管理。
    人工智能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与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谭红, 周雪花, 吴华杰, 王敏, 周晗, 苏慧, 孙新
    2025, 33(5):  529-53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284
    摘要 ( )   PDF (5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可以辅助甚至是替代人类某些功能的新型技术,其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实现个体化治疗和管理均有很大作用。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其诊断、治疗和管理与监测方面一直备受关注。人工智能可通过表示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收集并分析大量的文字、图像和听觉数据,建立复杂、非线性的关系,以此构建模型,来协助医生对支气管哮喘进行识别、治疗和管理。本文主要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分型、治疗和管理与监测角度论述了人工智能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各种智能辅助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生命早期双酚类物质暴露对儿童心脏发育影响及机制
    杨梅, 杨凡, 杨蓓蓓, 卢游
    2025, 33(5):  533-53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945
    摘要 ( )   PDF (5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早期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儿童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双酚类物质(BPs),如双酚A(BPA)和双酚S(BP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塑料制造、食品包装和其他消费品中的化学物质。由于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特性,近年来BPs暴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心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发育过程复杂且精细,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调控。研究表明,生命早期接触BPs可能通过模拟或干扰内源性激素的作用,影响胚胎和儿童的心脏发育。本综述重在阐明BPs对发育中心脏的影响及其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荟萃分析
    儿童生长痛相关风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罗婷, 林芸竹, 练湘红, 郭怡新, 贺洪霞
    2025, 33(5):  537-543.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29
    摘要 ( )   PDF (7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儿童生长痛(GP)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和诊断生长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集儿童生长痛相关风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以及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对无法定量合并的数据采用定性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覆盖了9个国家,涉及12个潜在危险因素。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MD=-30.41, 95%CI: -40.51~-20.32, P<0.001)、家族史(OR=2.12, 95%CI:1.74~2.57, P<0.001)、挑食(OR=2.75, 95%CI:1.62~4.67, P<0.001)、体育运动/关节活动(OR=1.30, 95%CI:1.14~1.48, P<0.001)、骨密度(MD=-0.07, 95%CI:-0.12~-0.02, P=0.008)、痛阈值与儿童生长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能是生长痛的危险因素。血钙、足部或下肢姿势在个别研究中结果不同,其与生长痛的相关性尚需更多原始研究予以佐证。结论 儿童生长痛受多种因素影响,受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建议开展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儿童生长痛的风险因素。
    临床研究
    北京地区1 407例婴儿头颅形态与神经心理发育相关性分析
    王建红, 许琪, 周波, 王蕾, 张丽丽, 王曦, 金春华, 王琳
    2025, 33(5):  544-548.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422
    摘要 ( )   PDF (6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4~12月龄儿童的头颅形态与神经心理发育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1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中心门诊常规体检,同时进行头颅形态测量及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2016版)检查的1 407名4~12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头颅形态、不同斜径差(CVA)儿童的五大能区发育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VA与发育商的相关性。结果 1)调查的1 407名儿童中,头颅形态正常1 004名(71.4%)、斜头异常182例(12.9%)、舟状头149例(10.6%)、短头异常72例(5.1%);4~6月龄组儿童头颅形态异常检出率最高,为31.0%(171/551),10~12月龄最低,为23.5%(89/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35)。2)不同头颅形态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斜头异常组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商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舟状头组儿童大运动发育商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头异常组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发育商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A>10mm组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商均低于CVA≤1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4、17.84、14.90、8.78、17.07,P<0.01)。3)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发育商与头颅CVA呈负相关(β=-0.32、-0.48、-0.44,P<0.05)。结论 头颅形态异常儿童运动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发育商与测量参数CVA呈负相关,CVA>10mm儿童更加需要进行全面神经心理发育评估,尽早干预治疗。
    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方雯, 李琴, 程梦晗, 傅晔, 张苗, 逯雨
    2025, 33(5):  549-55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010
    摘要 ( )   PDF (6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2023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十堰市3所小学2~6年级共1 10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小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睡眠时间、视屏时间、饮食情况、体育活动时间等,采用现场体格检查获取小学生的身高、体重。关联性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交互作用分析使用相加和相乘模型。结果 十堰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5.8%(284/1 102),868名(78.8%)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10h,237名(21.5%)小学生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h。不同性别、睡眠时间、视屏时间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81、5.804、16.081,P<0.05)。睡眠时间<10h/d(OR=1.524, 95%CI: 1.052~ 2.209)、视屏时间≥2h/d(OR=1.839,95%CI: 1.325~ 2.553)是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与睡眠时间≥10h/d且视屏时间<2h/d的小学生相比,睡眠时间<10h/d且视屏时间≥2h/d的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1.762倍(OR=2.762, 95%CI: 1.698~ 4.495),但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小学生超重肥胖无相乘或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有显著关联,今后应重视对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的干预,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恶性肿瘤患儿视屏时间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许佳, 肖羽乔, 刘紫宣, 张田瑞雪, 刘莉, 谷灿
    2025, 33(5):  555-55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888
    摘要 ( )   PDF (6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儿的视屏时间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肿瘤患儿视屏时间的评估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11月—2024年5月通过便利抽样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视屏时间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CV)对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32名恶性肿瘤患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恶性肿瘤患儿视屏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恶性肿瘤患儿每天的视屏时间为(4.31±2.29)h。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β=0.177)、住院次数>12次(β=0.184)、非核心家庭(β=0.114)、溺爱型教养方式(β=0.157)、娱乐类+学习类视屏行为(β=0.146)与患儿视屏时间呈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低(β=-0.309)和家庭适应性低(β=-0.182)与患儿视屏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的视屏时间较正常儿童更长,可引导和鼓励家长积极与儿童沟通,制定个性化的亲子游戏干预方案,减少视屏时间,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
    7~24月龄婴幼儿照护人回应性喂养行为的影响因素
    王晨蓬, 王晶, 范秉洁, 柯敏, 杨蕾, 钱君, 张敏
    2025, 33(5):  560-56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235
    摘要 ( )   PDF (5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7~24月龄婴幼儿照护人的回应性喂养行为,分析影响回应性喂养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指导照护人喂养行为,促进婴幼儿回应性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内抽中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预防保健的健康婴幼儿中选取306名7~24月龄婴幼儿及其照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24月龄婴幼儿照护人回应性喂养行为条目均分最高的维度是“照护人与儿童的互动”[4.60(4.00,5.00)分],条目均分最低的维度是“不良喂养行为”[3.75(3.00,4.25)分]。不同出生胎龄、目前月龄、主要照护人、主要照护人学历、家庭类型、家庭子女数、家庭收入及不同添加辅食时间的婴幼儿照护人回应性喂养行为在各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照护人学历与照护人回应性喂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200,P<0.01),添加辅食时间与照护人回应性喂养行为得分呈负相关(β=-0.164,P<0.01)。结论 婴幼儿照护人的回应性喂养意识仍有待提高,回应性喂养行为受主要照护人类型及学历、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在实施回应性喂养相关宣教时应当结合婴幼儿照护人及家庭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喂养指导策略,减少不良喂养行为的发生,提高婴幼儿喂养质量。
    1985—2019年8次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的爆发力素质研究及长期发展预测
    张帅, 李成跃, 李卫民
    2025, 33(5):  565-57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601
    摘要 ( )   PDF (11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1985—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爆发力素质的长期趋势,预测2029年爆发力素质发展状况,对未来体质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985—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7~18岁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立定跳远测试结果的均值、标准差和样本量数据,通过t检验、χ2检验、发展增量和增速进行描述性、推断性分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2029年爆发力均值。结果 34年间,7~18岁儿童青少年立定跳远成绩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7~18岁城市男生的成绩累积下降2.24cm,增长环比为-1.77%,7~18岁城市女生的成绩累积下降0.86cm,环比为-1.12%。7~18岁乡村男生成绩累积下降了10.83cm,环比为-2.39%,下降幅度较大;7~18岁乡村女生的成绩累积下降了10.54cm,环比为-2.84%。预测结果显示2029年时,中国7~18岁城乡男女生的爆发力素质总体水平均提高。结论 1985—2019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爆发力素质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但近年下降速度减缓,预计2029年时将会提高。
    健康教育
    KDL课程教学对7~8岁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
    金卓, 吴华, 蔡于江, 阮辉
    2025, 33(5):  571-575.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733
    摘要 ( )   PDF (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KDL课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7~8岁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为促进儿童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准实验研究,2023年9月—2024年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某附属小学二年级4个班级中纳入140名7~8岁儿童,将其分为KDL组和对照组,各70人。除保持正常学习安排外,对照组体育课按照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教学(3次/周,40min/次),KDL组参考《小学KDL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一)》内容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分别在实验的12周前后使用“头-脚-膝-肩测试(HTKS)”对参与者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共128人完成实验。实验后,KDL组儿童(64人)HTKS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t=9.105),对照组儿童(64人)HTKS得分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前两组儿童HTK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后KDL组儿童HTKS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4.270,P<0.01)。结论 KDL课程可有效提高7~8岁儿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且提升作用相较于传统体育课程更优,进一步验证了KDL课程在培养儿童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个案报道
    HDAC8基因突变所致Cornelia de Lange 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郝晓轲, 李朝阳, 赵晨玥, 孙泽钫, 张雯娟, 王亮亮
    2025, 33(5):  576-58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134
    摘要 ( )   PDF (10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