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政策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委会
主编/副主编介绍
在线办公
作者登陆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服务
下载中心
综合收费平台版面费手机端缴费操作手册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论文写作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编辑工作流程图
利益冲突声明表
作者贡献声明表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知网
西安交通大学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10
上一期
专家笔谈
“语言-社交沟通-认知”三维度语言评估干预模式——心智解读理论在语言评估和干预中的临床应用
刘雪曼, Jill de Villiers
2025, 33(11): 1170-1178. DOI:
10.11852/zgetbjzz2025-1227
摘要
(
)
PDF
(38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基于广义语言障碍临床思考框架建立的“语言-社交沟通-认知”三维度儿童语言评估与干预模式。首先,梳理神经发育性障碍儿童的常见语言与沟通问题,列举了符合三维度模式的循证早期语言干预体系。随着儿童进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在鉴别诊断的过程中通过此模型分析出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智力障碍等不同根源问题。早期语言干预体系和单线的语言干预流程都不能有效推进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社交所需的关键技能。本文强调了三维模型中的“心智解读”(Theory of Mind)能力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并专设章节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将“语言-社交沟通-认知”三维度模式落实于实践的基于叙事的,三个维度协同推进的语言干预体系,并阐述了其循证基础和临床流程。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新视角与评价
静进
2025, 33(11): 1179-1185. DOI:
10.11852/zgetbjzz2025-1037
摘要
(
)
PDF
(9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DD)因其独特的表意文字体系,呈现出与表音文字阅读障碍迥异的认知与神经机制。近年关于汉语DD的认知机制、跨语言比较、客观生物学标记物以及生态支持等方面的研究视角显著拓宽,揭示出汉语DD的多维性与复杂性。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和简略评价与建议,旨在为汉语DD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科研论著
儿童语音意识评估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姚梦梦, 徐蕖, 王秀红, 胡雯昕, 王晶宇, 洪琴, 池霞
2025, 33(11): 1186-1190.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465
摘要
(
)
PDF
(5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编制适用于我国5~8岁汉语普通话儿童的语音意识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临床早期识别与干预阅读困难儿童提供科学工具。
方法
构建量表框架及条目,通过专家咨询、小样本预调查、预测研究对量表进行修订,并进行标准化录音处理和开发播放录音程序。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纳入298名5~8岁儿童,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
结果
儿童语音意识评估量表下设5个维度,共58个测试条目。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8~0.890,重测信度为0.632~0.760;内容效度通过专家咨询和小样本预调查双重策略得以保证;效度方面,结构效度分析显示语音意识量表各维度得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Z
=3.036,
H
值:82.958~127.472,
P
<0.05);以快速命名测试作为效标工具,显示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意识得分与快速命名测试命名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r
值:-0.343~-0.617,
P
<0.05)。
结论
儿童语音意识评估量表适用于5~8岁汉语普通话儿童,信效度良好,为阅读困难儿童的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提供科学工具与理论依据。
学龄前儿童夜醒问题自然转归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
杨紫涵, 邓玉娇, 刘洁琼, 朱绮, 赵瑾, 张云婷, 王广海, 江帆
2025, 33(11): 1191-1195.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350
摘要
(
)
PDF
(12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夜醒问题的自然转归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全面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与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设计,于2016年11月从上海市16个区县选取新入园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4月在其将离园时进行随访。由主要养育人填写的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评估夜醒问题及自然转归情况,长处与困难问卷评估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内化问题及外化问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夜醒问题自然转归与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结果
共17 194名儿童完成两次调查。入园和离园时夜醒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8.01%和4.26%。儿童夜醒的自然转归情况分为4组,无夜醒组88.63%,夜醒好转组7.11%,新发夜醒组3.36%,持续夜醒组0.90%。与无夜醒组相比,夜醒好转组(
OR
=1.43, 95%
CI
:1.21~1.69)、新发夜醒组(
OR
=3.98, 95%
CI
:3.29~4.82)和持续夜醒组(
OR
=2.66, 95%
CI
:1.82~3.88)出现情绪行为问题风险更高(
P
<0.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持续或新发夜醒问题会增加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提示应当进行早期预防和综合干预,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入学准备。
0~3岁婴幼儿社会情绪发育水平与照护人养育压力的关联研究
姜家俊, 肖嘉钰, 王懿凡, 宋锐莉, 姚绍兰, 童连
2025, 33(11): 1196-1200.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142
摘要
(
)
PDF
(6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照护人养育压力与婴幼儿社会情绪发育水平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和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11—12月期间,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射阳县487名0~3岁婴幼儿的主要照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ASQ:SE-2)、简式育儿压力问卷(PSI-SF)评估婴幼儿的社会情绪发育水平和照护人养育压力状况。
结果
本研究中0~3岁婴幼儿ASQ:SE-2得分接近界值、高于界值的比例分别为13.1%和6.8%。随着月龄增大,婴幼儿的ASQ:SE-2得分提高(
β
=0.260,
P
<0.001)。照护人PSI-SF均分为79.13±26.62,有24.6%的照护人存在较高的育儿压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照护人养育压力(
β
=0.371,
P
<0.001)及其子维度困难儿童(
β
=0.253,
P
=0.004)均与婴幼儿社会情绪发育水平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照护人养育压力越大,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越差。
结论
婴幼儿社会情绪发育水平与照护人养育压力密切相关,应开展婴幼儿心理发育行为早期筛查,缓解照护人的养育压力,为婴幼儿构建良好的养育环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对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疗效研究
郭乃绮, 储莉婷, 姚宇凯, 马晨欢, 陆丁杰, 李晓倩, 王瑜
2025, 33(11): 1201-120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216
摘要
(
)
PDF
(6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治疗效果,以期为ASD儿童的数字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 2023年12月—2024年4月期间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医学部的60名ASD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康复团队指导的早期家庭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干预训练基础上接受VR康复训练,每周1次,每次1h。治疗前后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以及社交反应量表(SRS)来评估疗效。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ABC、CARS、SDQ和S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干预后ABC感觉、交往、运动因子得分和总分及CA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253、2.113、2.162、3.364、2.742,
P
<0.05)。SDQ显示干预组干预后多动注意缺陷、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084、3.623、2.591、3.074,
P
<0.05)。SRS结果表明,干预后干预组在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和孤独症行为方式得分及总分优于对照组(
t
=2.012、2.546、2.126、3.507,
P
<0.05)。
结论
基于VR技术的康复训练对ASD儿童核心症状和社会功能具有积极改善作用,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但其长期效果和普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联想学习能力和视觉感知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曾艳云, 宋伍静, 张娟, 陈俐君
2025, 33(11): 1207-1211.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070
摘要
(
)
PDF
(2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儿联想学习能力和视觉感知的变化,为调查TS儿童工作记忆和视觉感知受损机制提供基础。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4年1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儿科确诊为TS的儿童75例。根据是否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强迫行为(OCB),分为3个亚组:单纯TS组(
n
=37)、TS+ADHD组(
n
=17)、TS+OCD/OCB(
n
=21)。另外选择7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通过罗格斯大学获得等效性测试(RAET)评估受试者联想学习能力,记录习得试验次数(NAT)、习得错误率(ALER)、检索错误率(RER)、概括错误率(GER)。通过剑桥自动化成套神经心理测试(CANTAB)评估受试者空间工作记忆(SWM)。通过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试(BEERY VMI)评估受试者视觉运动整合、视觉感知和运动协调能力。
结果
TS组NAT、ALER和CANTAB总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Z
=3.744、4.011、7.073,
P<
0.001),视觉运动整合评分、视觉感知评分、运动协调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Z
=6.272、4.613、3.608,
P<
0.001);但两组RER和G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相比,TS 3个亚组的NAT、ALER、CANTAB总错误次数显著升高(
P
<0.05),而视觉运动整合、视觉感知和运动协调评分显著下降(
P
<0.05)。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TS患者CANTAB总错误次数与VMI视觉感知评分、运动协调评分(
r
=-0.330、-0.293,
P
<0.05)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TS患儿与基底神经节相关的联想习得阶段学习能力、视觉感知和SWM能力受损,而主要与海马体相关的联想测试检索阶段和概括阶段学习能力并未受到影响。
线粒体相关基因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因果作用探究
王健, 刘畅, 林琳, 牛婷婷, 张建营
2025, 33(11): 1212-1217.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255
摘要
(
)
PDF
(48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基于多组学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SMR)和共定位分析,探讨线粒体相关基因在ASD中的潜在遗传机制。
方法
本研究从相关的QTL研究中获取甲基化(mQTLs)、基因表达(eQTLs)和蛋白质丰度(pQTLs)数据,结合SMR和共定位分析评估线粒体相关基因与ASD的关联,并使用FinnGen、UK Biobank(UKB)和GWAS Catalog数据集进行验证;通过SMR LocusPlot和SMR EffectPlot进一步探讨甲基化、基因表达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
CHCHD3
表达水平与ASD风险呈负相关(
OR
=0.27,95%
CI
:0.08~0.84),
NDUFA13
较低甲基化水平与ASD风险增加相关,通过上调
NDUFA13
表达增加ASD风险(
OR
=2.55,95%
CI
:1.03~6.28);共定位分析进一步确认,
CHCHD3
甲基化位点(cg19918623)和NDUFA13多个甲基化位点(cg03233793、cg07624705、cg25274157)与ASD风险具有较强共定位证据支持(PP.H4>0.5)。
结论
多组学证据支持线粒体相关基因
CHCHD3和NDUFA13
可能与ASD风险相关,为理解AS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蔡明轩, 吴辉文
2025, 33(11): 1218-122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405
摘要
(
)
PDF
(13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分析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NCAM-L1)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期寻找ASD儿童早期识别的生物学标记物。
方法
选用NCAM-L1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与从公开可用IEU Open GWAS数据库中获得的ASD相关的遗传变异数据集进行两样本MR分析。
结果
MR分析后,逆方差加权法结果显示,NCAM-L1与ASD的相对风险呈负相关 (
OR=
0.933,95%
CI
:0.829~1.053,
P
=0.016),加权中位数法也得到相似的结论(
OR=
0.908,95%
CI
:0.786~1.034,
P
=0.046),工具变量不存在水平多效性及异质性。敏感性分析使用留一法和可视化散点图进行,提示研究结果稳健。
结论
双样本MR分析表明NCAM-L1与ASD存在因果关系,且NCAM-L1水平越低,患ASD的风险越大。
综述
汉语书面表达障碍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王子玥, 池霞
2025, 33(11): 1223-1227. DOI:
10.11852/zgetbjzz2025-0467
摘要
(
)
PDF
(6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面表达障碍是学龄儿童常见的学习障碍类型,在我国发生率达3.8%~8.6%,显著影响儿童的学业成就与社会功能发展。目前,国外学者对书面表达障碍的研究已取得部分进展,在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国内对其评估体系的构建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研发的关于书面表达障碍的评估工具,并基于汉语书面表达障碍的语言学特征、认知神经学特征及临床诊断标准提出汉语书面表达障碍评估工具的开发策略,旨在建立汉语书面表达障碍儿童早期筛查与个体化干预的理论基础。
眼动技术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张雅如, 邵智, 阳光
2025, 33(11): 1228-1232.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404
摘要
(
)
PDF
(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交交流、社交互动的持续性缺陷和受限、重复的行为模式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病因机制未明、异质性极高,目前对ASD儿童康复效果的评估仍以对儿童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评定为主。探寻更为客观的康复效果评估方法,不仅是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的有力证据,也能为干预计划的制定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指标。眼动技术因其非侵入性、精度高、便于操作、自由度高等优点在ASD儿童康复效果的评估中表现出较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围绕ASD儿童的核心缺陷,综述了眼动技术在ASD儿童康复效果评估中的研究、具体优势和应用现状,以期为ASD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研究和对临床干预效果的客观评估提供方法和思路。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与鉴别
段彩灵, 周雪, 刘丽君, 刘音池, 郭岚敏
2025, 33(11): 1233-123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822
摘要
(
)
PDF
(7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合并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约96%的ASD儿童至少共患一种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智力障碍、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抽动障碍等,其中ADHD最为常见。ASD和ADHD在遗传、免疫系统、胃肠道症状、环境暴露以及行为表现等方面重叠度较高,且缺乏明确区分的标志物,自《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发布以来,虽允许ASD与ADHD进行共患诊断,但缺少专家共识与指南,ASD和ADHD及其共患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仍较为困难。因此,本文从ASD和ADHD及其共患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方面阐述三者的异同,对未来研究三者的生物标志物和开发跨诊断特征的评估工具具有潜在意义。
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家庭干预的研究进展
叶沁怡, 李学艳, 徐秀
2025, 33(11): 1240-1245.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699
摘要
(
)
PDF
(6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科学的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SD幼儿的预后。家庭干预在ASD幼儿的早期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基于自然且具发展原则的行为疗法 (NDBI)开发了父母介导的干预模式。本综述回顾了具有循证依据的主要家庭干预模式,汇总分析了这些模式在ASD幼儿中的实证研究,并就提高干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讨论,为国内更好地开展家庭干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小胶质细胞及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卢敏, 魏华
2025, 33(11): 1246-1251.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632
摘要
(
)
PDF
(6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ASD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神经免疫的改变在A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许多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与ASD密切相关,ASD神经网络的建构与突触延伸链接也均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联。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特异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上,可以通过多条信号通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活化,被认为是多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主要的病理诱导的免疫信号转导枢纽,也是治疗的新靶点。近几年研究显示TREM2可能参与ASD的发生发展,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小胶质细胞及TREM2与ASD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可能机制进行阐述,同时探讨其作为ASD治疗新靶点的可能性。
孕期免疫激活致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琎, 沈珂馨, 陈洁, 丁媛
2025, 33(11): 1252-1255.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784
摘要
(
)
PDF
(4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母体免疫激活(MIA)被认为是AS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关于MIA导致子代ASD发生的相关机制研究发现,ASD的发病可能与MIA诱导的代谢失调、肠道菌群紊乱、表观遗传改变及神经炎症等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本文拟综述MIA导致子代ASD发病风险增高的相关机制,为A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临床研究
120例典型发育学龄前儿童的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分析
陈碧兰, 刘潘婷, 孙钰英, 俞欣悦, 周佳, 李婷钰, 徐亚琴, 孟黎平, 张蕾, 钱君, 池霞, 洪琴
2025, 33(11): 1256-126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410
摘要
(
)
PDF
(6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典型发育学龄前儿童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ABR)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学龄前儿童听处理能力的发展。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参与《学龄前儿童听处理评估量表》南京常模研究中典型发育的12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speech-ABR测试,分析 speech-ABR的年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结果
1)4、5、6岁组间C波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6.950,
P
<0.05),两两比较示5岁与6岁组间C波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2)。2)男童的V(
Z
=3.449)、A(
Z
=2.845)、D(
Z
=2.111)、F(
Z
=3.450)、O波(
Z
=2.856)潜伏期较女童延长(
P
<0.05);各波振幅受性别影响小(
P
>0.05)。3)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男童较女童的V波潜伏期更长(
β
=0.290),母亲妊娠年龄25~29岁组比≥35岁组V波潜伏期更短(
β
=-0.219);与足月生产组(≥37周)相比,早产组(<37周)(
β
=-0.254)C波潜伏期更短;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组相比,母亲学历(
β
=-0.200)大专组的V波振幅更小 (
P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speech-ABR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较小;母亲妊娠年龄、胎龄、母亲学历可能对脑干编码能力产生影响。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分析炎性循环因子与抽动障碍发病风险的关系
张莉莉, 尚莉丽, 崔何晴, 周冰原, 吴安琪
2025, 33(11): 1261-126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112
摘要
(
)
PDF
(55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炎性因子与抽动障碍(TD)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并以此为靶点探究治疗TD的机制。
方法
本次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使用了炎性因子和TD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91种炎性因子显著相关的独立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MR分析,根据效应指标优势比(
OR
)和95%置信区间(95%
CI
)评估结果。使用留一法、异质性检验、水平基因多效性检验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果
分析发现CCL25的
P
值为0.040(
OR
=1.331,95%
CI
:1.014~1.747),CD40的
P
值为0.040(
OR
=1.677,95%
CI
:1.025~2.744),IL-17C的
P
值为0.013,(
OR
=0.480,95%
CI
:0.269~0.85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CCL25、CD40均能够增加TD的患病风险,IL-17C能够降低TD的患病风险。
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与多导睡眠监测分析
郭英英, 张涛, 井亚丽, 王静, 杨长虹, 马杜婷, 薛永新, 杨琳, 张静
2025, 33(11): 1270-127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033
摘要
(
)
PDF
(5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患儿的睡眠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TD患儿睡眠问题的认识。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TD患儿50例,进行15h以上的多导睡眠监测检查,分析临床与多导睡眠监测的特征。
结果
TD共患睡眠障碍的比例为70%; 50例中睡眠效率降低23例(46%);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19例(38%);片段化睡眠患儿35例(70%);慢波睡眠正常25例,减少7例,增多18例,异常占比50%;27例(54%)合并有低氧血症,觉醒指数异常10例(20%);总睡眠时间减少5例(10%);快速眼动期睡眠百分比下降16例(32%),脑电图异常18例(36%),18例异常者中额区放电16例,2例为中央区放电。慢波睡眠减少与TD的严重程度有关,重度TD更易出现慢波睡眠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103,
P
<0.05),Tourette综合征觉醒指数异常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9.828,
P
<0.05)。
结论
儿童TD共患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70%,TD不仅干扰患儿的睡眠结构,还影响患儿的睡眠质量,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良影响,临床医生应加强对TD儿童睡眠问题的重视。
孤独症谱系障碍行为问题和家庭功能在核心症状和养育压力间的中介作用
翟天妤, 闫文洁, 杜亚松, 刘文文, 张林娜, 吕桃, 李改智, 杨曹骅
2025, 33(11): 1275-128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1156
摘要
(
)
PDF
(9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核心症状和养育压力间行为问题和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从患儿和家庭角度为缓解养育压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2年2月—2018年8月采取横断面连续入组方法,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对300例ASD患儿进行评估,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父母压力指数量表简版(PSI-SF)对家长进行评定。
结果
SDQ中的情绪(95%
CI
:-0.057 6~-0.017 9)和多动(95%
CI
:-0.052 9~-0.019 0)问题在ABC总分对PSI-SF总分的影响中有并行中介效应,FAD角色功能(95%
CI
:-0.030 6~-0.000 1)在ABC总分对PSI-SF总分的影响中有简单中介效应。
结论
ASD患儿情绪和多动问题在患儿症状对父母养育压力的影响中存在并行中介作用,家庭角色功能在患儿症状对父母养育压力的影响中存在简单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