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志群,郭兰婷.青春期自杀及其相关因素[J].华西医学,2001,16(2):255-256. [2] 苏林雁,王凯,朱焱.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47-549.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4] Olsson G,Von Knorring AL.Beck's depression inventory as a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Sweden:gender differences[J].Acta Psychiatr Scand,1997,95:227-282. [5]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6] 郑晓边.学生心理卫生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6):437-438. [7] 王秋英.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176-277. [8] 杨艳,杨德兰,郭俊伟,等.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4):469-471. [9] 姚晓波,杨昆,羊礼军.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09-210. [10] 魏俊彪.家庭环境与高中生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84-385. [11] 刘宝花,黄悦勤,宋燕华,等.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症关系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 (3):156-158.
【作者简介】 罗凯(1982-),男,黑龙江人,初级医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 【通信作者】 王忆军,E-mail:yijun6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