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敬忠,潘璐.别样同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贾文华.留守初中生心理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47-1149. [4] 党云皓,姚梅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519-1520. [5] 黄月胜,郑希付,万晓红.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3):82-86. [6] 李旭.从“非问题儿童”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J].农村经济,2011,29(3):127-129. [7] 张连生,杨洁,朱玉婷,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170-171. [8]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81-85. [9] 曹述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06,23(3):16-19. [10] 钱洁,齐学红.谁定义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欠众媒介的一次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1,27(2):12-14. [11] 成彦.农村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情感与社会适应状况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143-148. [12] 常小青.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团体辅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 盖正.体育干预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危机的实验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 佘凌,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137-146. |